兴亡之道 在于用人
——细看三国中“伪君子”与“真小人”的用人之道
2012-04-11 16:30:11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陈团伟
  佛曰:有因必有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枭雄刘备代表向善的力量,奸雄曹操代表恶。拥刘就是向善,贬曹就是嫉恶,所以,罗贯中拥刘贬曹的思想一直贯穿整部三国演义。

  我们姑且不论拥刘贬曹的对错与否,仅以刘备和曹操的道行来分,刘备走的是君子路线,而曹操却是一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使天下人负我”的真小人。不同的道行有不同的用人策略,不同的用人策略预示着两国的不同命运。

  君子刘备爱才重德。纵看整个刘氏集团,至少表面上看“有德之士”居多,谋臣诸葛亮、武士关张赵马黄,个个忠义,近乎完人。吸纳降将也大多以德为先。黄忠原为长沙降将,兵败而故主身亡,他一不投降二不杀身以随故主,只在刘备进城后哀号旧主,一下便博得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好感委以重任。而起义献城、功劳远在黄忠之上的魏延,却因为“反骨”行为,始终得不到刘备的信任。

  好德重于好才,必然提供虚伪之徒表演的舞台。关羽秉承刘备用人之道,有过之而无不及,终尝苦果。关羽镇守荆州时信任的大将糜芳、傅仕仁,见死不救的刘封等人,均是虚伪无能之辈,遇不利之时临头各自飞。他们貌似忠厚实则见利忘义,送君子关羽下地狱的,其实正是处于战地前后方的他们。

  诸葛亮用人更少宽容,甚至达到“重德轻才”的地步,他对人才求全责备,不容人才个性,益州在当时号称天府之国,人才济济,在诸葛治蜀时,人才市场却严重衰败,刘巴、李严忧愤而死于盛年,李恢、廖立、来敏终生未入庙堂,最终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人才枯竭断档严重,文武百官悉数听命于弱智的皇帝,纵然诸葛亮鞠躬尽瘁,但庸才辈出、满朝尽是貌似忠厚而尽是虚伪之徒的蜀汉焉有不亡国的道理?

  比起正人君子的刘备,曹操是奸诈的,又是率真的。当他率真到不以宣扬“内心世界”为耻时,我们能够真正的感觉到,曹操比刘备更具备人的特性。

  曹操唯才是举,英雄不问出处,不计前嫌,故曹操身边“谋臣如云、猛将如雨”。这是曹操“真”的价值,也是魏国昌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三国归晋,晋的老班底是魏,三国后期,人才几乎尽出魏国,“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功在千秋。

  从荀域到许攸,由杨修至司马懿,只要是人才,都会得到曹操重用。他们人尽其才,曹营人才辈出,魏国实力雄居三国之首。

  当然,这些人才的命运也随“真小人”曹公的需要而跌宕起伏,甚至稀里糊涂地付出了生命。因为曹公行事没有道德底线,在曹公眼里,天下人都是一种道具而已。虽然人才云集,但难以达到相互信赖的地步。曹公可投不可靠,大概是当时世人的共同心声。

  后来,曹公为自己的用人付出了惨重代价。曹操的重孙曹奂最终领教了什么叫“超级真小人”。老曹家一直信赖的幕僚司马懿恩将仇报,超级真小人之孙司马炎用威逼真小人之孙曹奂下跪禅位的方式“报恩”。“昔日曹公逼献帝,欺他寡妇与孤儿;哪知四十余年后,寡妇孤儿再被欺。”可见虎狼一般的人才,虎狼一般的血腥!

  德才之变,贯穿了蜀汉与曹魏的开始与终结。历史可化镜鉴但一去不在,世间再无蜀汉,也不再有曹魏,唯有用人在兴亡中发挥着永久的效用。
责任编辑:马尚田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