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亿农民“信息鸿沟”如何缩小?
--中国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调查
2012-03-27 16:21:49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张钦 赵倩
信息鸿沟,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大“拦路虎”。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全国仍有6亿多农民主要靠地面无线模拟信号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转动天线找信号,刮风就看雪花点”,是不少山区农民看电视的真实写照。2011年国家启动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决心在2015年前彻底攻坚这一难题。宁夏经过试点,已基本实现农村广播电视全覆盖。“户户通”能给广大农民带来多少实惠?三网融合的设计,能否缩小城乡信息鸿沟?广大农民还有哪些期盼?新华社记者展开调查。
6套节目到60套,“户户通”缩小城乡“信息鸿沟”
收看花样翻新的电视节目,都市人早习以为常,但却是不少农民多年来不可企及的梦想,不少地方有的只能收看几套电视节目。
地处宁夏西海固的盐池县,多年来当地电视信号只能覆盖县城周边20公里的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缓解了困难,但到2010年底,全县仍有20%的农村人口看电视难,不少地区只能看到6套节目。
权威人士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扩大广播电视覆盖,有利于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文化民生,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2011年,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启动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为有线电视尚未通达的农村地区提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在宁夏、内蒙古、河北先行试点。
宁夏自2011年11月以来,有70余万户农户受益于“户户通”,经过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中国移动宁夏公司的补助,农户安装一套近500元的卫星接收设施,只需交纳50元,可看到60多套节目。
“户户通”能给群众带来多大变化?贺兰县星光村村民何光荣说,之前农闲没事时,大家就是睡觉、打麻将,现在节目多,可以多长点知识,多了解外面的世界。
一些农民期盼“户户通”能优惠通、优质通。“现在家里收的节目不比在县城的儿子家少,画面也清晰,还免费。”盐池县白塘村69岁的老人徐志勋说。但他担心,今后如果像城里一样交费,恐怕有些人又会重新架天线,用“山寨锅”。
紧扣农民消费三网融合力求实效
与广播电视“村村通”相比,直播卫星“户户通”在终端可实现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宁夏回族自治区广电局副局长童万才认为,经此推动,农村三网融合比城镇早走了一步,为攻坚城乡“信息鸿沟”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三网融合如何充分利用,取决于农村消费需求是否旺盛。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管理中心副主任黄其凡说,国家广电总局与中国移动合作开发了移动固话功能,整合了资源。电信运营商可利用国家在有线网络未通达农村地区推广直播卫星“户户通”的机会,不搞重复建设,为需要者开通移动固话业务,并为农民购买“户户通”设备提供补贴。这样既加快了“户户通”的推广普及,也拓展了电信运营商的业务范围。
在宁夏,目前有3个村试点了“户户通”电话业务,4月起将全面推开,但上网功能尚未启动。
银川市西夏区昊源村村民陈广经告诉记者,他儿子在外打工,他和老伴又“玩不转”手机,新装的“机顶盒电话”很方便。他算了一笔账,他家预存240元话费就免费装上了电话。每月月租10元,送200分钟话费,够用了。
“我希望在自家就能上网微博卖菜!”曾因微博卖菜引发网友关注的灵武市杨洪桥村菜农徐孝成说。那些微博是他跑进城找朋友发的。全村只有一家人买了电脑,还没法上网,因为村里不通互联网。
不过,“户户通”拟覆盖的农村人群多集中于老少边穷地区,现金收入有限,可能影响到“三网融合”实效。部分群众表示,他们对电话尚有需求,对上网则了解不多。
中国移动盐池县分公司经理王天军认为,紧扣农民消费开发产品,制定实惠的资费标准,农村三网融合将有用武之地。
“户户通”能否成为服务三农的“一卡通”?
多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多发,与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形成鲜明对比。此次推广的“户户通”,先于城镇有线电视用户内置了应急广播软件。
宁夏盐池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李向军说,比如,某地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对灾害地区定向发布,农户的机顶盒无论是否开机,都可自动发出报警信号。
应急广播只是“户户通”信息功能的一部分。记者走访农户时看到,农民通过“户户通”可接收农科、农贸、农资等信息。下一步还可提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小学远程教育等服务。
盐池县下高窑村村民段爱翠告诉记者,他种了大半辈子马铃薯,今年决定换个新品种。他选用的马铃薯“脱毒种薯8号”,就是从“户户通”上了解到的。
“‘户户通’开通了涉农信息服务模块,有望发展成为服务三农的‘一卡通’。”童万才说。
部分群众向记者反映,希望“户户通”能够提供更多农民喜闻乐见、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节目与服务。据记者调查,仅在宁夏,涉农信息、科技服务就有三农呼叫中心、科技特派员等多个种类,分别隶属于科技、农牧、林业等多个部门。最近自治区几个涉农部门与自治区广电局接洽,希望通过“户户通”整合、延伸涉农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全国仍有6亿多农民主要靠地面无线模拟信号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转动天线找信号,刮风就看雪花点”,是不少山区农民看电视的真实写照。2011年国家启动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决心在2015年前彻底攻坚这一难题。宁夏经过试点,已基本实现农村广播电视全覆盖。“户户通”能给广大农民带来多少实惠?三网融合的设计,能否缩小城乡信息鸿沟?广大农民还有哪些期盼?新华社记者展开调查。
6套节目到60套,“户户通”缩小城乡“信息鸿沟”
收看花样翻新的电视节目,都市人早习以为常,但却是不少农民多年来不可企及的梦想,不少地方有的只能收看几套电视节目。
地处宁夏西海固的盐池县,多年来当地电视信号只能覆盖县城周边20公里的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缓解了困难,但到2010年底,全县仍有20%的农村人口看电视难,不少地区只能看到6套节目。
权威人士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扩大广播电视覆盖,有利于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文化民生,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2011年,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启动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为有线电视尚未通达的农村地区提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在宁夏、内蒙古、河北先行试点。
宁夏自2011年11月以来,有70余万户农户受益于“户户通”,经过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中国移动宁夏公司的补助,农户安装一套近500元的卫星接收设施,只需交纳50元,可看到60多套节目。
“户户通”能给群众带来多大变化?贺兰县星光村村民何光荣说,之前农闲没事时,大家就是睡觉、打麻将,现在节目多,可以多长点知识,多了解外面的世界。
一些农民期盼“户户通”能优惠通、优质通。“现在家里收的节目不比在县城的儿子家少,画面也清晰,还免费。”盐池县白塘村69岁的老人徐志勋说。但他担心,今后如果像城里一样交费,恐怕有些人又会重新架天线,用“山寨锅”。
紧扣农民消费三网融合力求实效
与广播电视“村村通”相比,直播卫星“户户通”在终端可实现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宁夏回族自治区广电局副局长童万才认为,经此推动,农村三网融合比城镇早走了一步,为攻坚城乡“信息鸿沟”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三网融合如何充分利用,取决于农村消费需求是否旺盛。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管理中心副主任黄其凡说,国家广电总局与中国移动合作开发了移动固话功能,整合了资源。电信运营商可利用国家在有线网络未通达农村地区推广直播卫星“户户通”的机会,不搞重复建设,为需要者开通移动固话业务,并为农民购买“户户通”设备提供补贴。这样既加快了“户户通”的推广普及,也拓展了电信运营商的业务范围。
在宁夏,目前有3个村试点了“户户通”电话业务,4月起将全面推开,但上网功能尚未启动。
银川市西夏区昊源村村民陈广经告诉记者,他儿子在外打工,他和老伴又“玩不转”手机,新装的“机顶盒电话”很方便。他算了一笔账,他家预存240元话费就免费装上了电话。每月月租10元,送200分钟话费,够用了。
“我希望在自家就能上网微博卖菜!”曾因微博卖菜引发网友关注的灵武市杨洪桥村菜农徐孝成说。那些微博是他跑进城找朋友发的。全村只有一家人买了电脑,还没法上网,因为村里不通互联网。
不过,“户户通”拟覆盖的农村人群多集中于老少边穷地区,现金收入有限,可能影响到“三网融合”实效。部分群众表示,他们对电话尚有需求,对上网则了解不多。
中国移动盐池县分公司经理王天军认为,紧扣农民消费开发产品,制定实惠的资费标准,农村三网融合将有用武之地。
“户户通”能否成为服务三农的“一卡通”?
多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多发,与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形成鲜明对比。此次推广的“户户通”,先于城镇有线电视用户内置了应急广播软件。
宁夏盐池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李向军说,比如,某地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对灾害地区定向发布,农户的机顶盒无论是否开机,都可自动发出报警信号。
应急广播只是“户户通”信息功能的一部分。记者走访农户时看到,农民通过“户户通”可接收农科、农贸、农资等信息。下一步还可提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小学远程教育等服务。
盐池县下高窑村村民段爱翠告诉记者,他种了大半辈子马铃薯,今年决定换个新品种。他选用的马铃薯“脱毒种薯8号”,就是从“户户通”上了解到的。
“‘户户通’开通了涉农信息服务模块,有望发展成为服务三农的‘一卡通’。”童万才说。
部分群众向记者反映,希望“户户通”能够提供更多农民喜闻乐见、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节目与服务。据记者调查,仅在宁夏,涉农信息、科技服务就有三农呼叫中心、科技特派员等多个种类,分别隶属于科技、农牧、林业等多个部门。最近自治区几个涉农部门与自治区广电局接洽,希望通过“户户通”整合、延伸涉农服务。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