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管理者对文化和旅游双重无知
2010-01-29 11:01:55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作者:燕海鸣
张家界本身是世界自然遗产,已经是文化价值的顶级了,
又何必自降身价,把自己降到流行文化的品位?
近一周来,旅游界的最大新闻莫过于张家界的景点“乾坤柱”被更名为“哈利路亚山”。受到广泛质疑后,张家界旅游局又专门发表声明,表示这并不是在改名,而是在证明《阿凡达》里出现的“哈利路亚山”是以张家界为原型的,这是景区在“用事实捍卫张家界山的权威,用行动营销张家界的旅游品牌”。
如果稍微留意一下该事件的前因后果就会了解,张家界的这个“声明”另有所指,起因就是卡梅隆导演曾说:其灵感来自黄山。这个说法让张家界很不服,为了夺回“哈利路亚山”原型的所有权,这才有了“改名”事件,也才有了“声明”中激烈的措辞。
然而,“声明”近一步显示出了张家界一些管理者的私心与无知,为一个外国电影与国内的其他名山争得面红耳赤,这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遗产该有的心态吗?
用影视作品的取景地作为旅游景点本身无可非议,比如北京的“大观园”,借助电视剧《红楼梦》的拍摄,成为京城南部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但是,这类景点的唯一价值,就是其与该影视作品的联系,失去了影视剧的支撑,它们就变得不过尔尔。
与这种依靠影视卖噱头的景点相反,真正有文化底蕴的景点,则能凭借自身的魅力提升电影的档次。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将《卧虎藏龙》装扮得美不胜收的西递古镇,再比如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成功装点魔法世界的达勒姆大教堂、牛津大学图书馆等英国建筑。这些景点根本不需要靠电影来“捍卫”。从没见西递改名叫“卧虎藏龙村”,更没见牛津图书馆更名为“霍格沃茨图书馆”。
张家界本来有很好的机会可以加入这个队伍,但其管理人员对旅游文化的无知让人愤怒。他们狭隘地认为,世界遗产的首要目的是用来旅游的,根本没有意识到自然遗产首先是要保护的。在“声明”中,张家界旅游局局长说改名是为了 “揭示真相”,让张家界的旅游品质得到全世界的认同。首先,就算《阿凡达》中的“哈利路亚山”取景地真是张家界,与其旅游品质又有什么关系?当代旅游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品质不仅来自旅游景点的文化价值,还取决于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为了一己之利武断地将景区改名的行为,既损害了张家界自身的文化价值,又恰恰暴露了其管理水平的低劣,旅游品质又从何谈起?
另外,用更名“哈利路亚山”来证明真相,是一种自降身价的行为。张家界的管理者根本不知道,文化也是有品位高下之分的。电影作为娱乐文化,水准再高,影响力再大,也无法超越在人类历史中被广泛崇敬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这也是为什么写《文化苦旅》的余秋雨至少能自诩“大师”,而写影评的批评家们最多也就是个“老师”。无论我们是否接受这种文化的高低之分,但这也是明摆着的事实。张家界本身是世界自然遗产,已经是文化价值的顶级了,又何必自降身价,把自己和流行文化的品位拉平呢?
最无法让人忍受的,是明明在与国内的其他景点争名夺利,还非要美其名曰“让世界认识张家界”。请问,《阿凡达》就代表“世界”吗?如果明天有一个印度剧组也来取了景,电影里叫“婆罗门山”,张家界也要再改一次名字?
名字一方面是历史传承,是符号;另一方面是一种气质和内涵。“乾坤柱”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在朴素宗教情怀下对天地、阴阳的理解,充满了灵气。而“哈利路亚”灵气全无。夸张点说,这名字一改,整个张家界的土地爷、龙王、山神、小鬼都得一并下岗了。
如今,许多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关系非常紧密。但大多数情况,是管理者对文化和旅游的双重无知,再加上争名夺利的成分,导致了张家界的“自降身价”。希望其他遗产管理者引以为戒,切勿重蹈覆辙。
又何必自降身价,把自己降到流行文化的品位?
近一周来,旅游界的最大新闻莫过于张家界的景点“乾坤柱”被更名为“哈利路亚山”。受到广泛质疑后,张家界旅游局又专门发表声明,表示这并不是在改名,而是在证明《阿凡达》里出现的“哈利路亚山”是以张家界为原型的,这是景区在“用事实捍卫张家界山的权威,用行动营销张家界的旅游品牌”。
如果稍微留意一下该事件的前因后果就会了解,张家界的这个“声明”另有所指,起因就是卡梅隆导演曾说:其灵感来自黄山。这个说法让张家界很不服,为了夺回“哈利路亚山”原型的所有权,这才有了“改名”事件,也才有了“声明”中激烈的措辞。
然而,“声明”近一步显示出了张家界一些管理者的私心与无知,为一个外国电影与国内的其他名山争得面红耳赤,这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遗产该有的心态吗?
用影视作品的取景地作为旅游景点本身无可非议,比如北京的“大观园”,借助电视剧《红楼梦》的拍摄,成为京城南部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但是,这类景点的唯一价值,就是其与该影视作品的联系,失去了影视剧的支撑,它们就变得不过尔尔。
与这种依靠影视卖噱头的景点相反,真正有文化底蕴的景点,则能凭借自身的魅力提升电影的档次。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将《卧虎藏龙》装扮得美不胜收的西递古镇,再比如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成功装点魔法世界的达勒姆大教堂、牛津大学图书馆等英国建筑。这些景点根本不需要靠电影来“捍卫”。从没见西递改名叫“卧虎藏龙村”,更没见牛津图书馆更名为“霍格沃茨图书馆”。
张家界本来有很好的机会可以加入这个队伍,但其管理人员对旅游文化的无知让人愤怒。他们狭隘地认为,世界遗产的首要目的是用来旅游的,根本没有意识到自然遗产首先是要保护的。在“声明”中,张家界旅游局局长说改名是为了 “揭示真相”,让张家界的旅游品质得到全世界的认同。首先,就算《阿凡达》中的“哈利路亚山”取景地真是张家界,与其旅游品质又有什么关系?当代旅游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品质不仅来自旅游景点的文化价值,还取决于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为了一己之利武断地将景区改名的行为,既损害了张家界自身的文化价值,又恰恰暴露了其管理水平的低劣,旅游品质又从何谈起?
另外,用更名“哈利路亚山”来证明真相,是一种自降身价的行为。张家界的管理者根本不知道,文化也是有品位高下之分的。电影作为娱乐文化,水准再高,影响力再大,也无法超越在人类历史中被广泛崇敬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这也是为什么写《文化苦旅》的余秋雨至少能自诩“大师”,而写影评的批评家们最多也就是个“老师”。无论我们是否接受这种文化的高低之分,但这也是明摆着的事实。张家界本身是世界自然遗产,已经是文化价值的顶级了,又何必自降身价,把自己和流行文化的品位拉平呢?
最无法让人忍受的,是明明在与国内的其他景点争名夺利,还非要美其名曰“让世界认识张家界”。请问,《阿凡达》就代表“世界”吗?如果明天有一个印度剧组也来取了景,电影里叫“婆罗门山”,张家界也要再改一次名字?
名字一方面是历史传承,是符号;另一方面是一种气质和内涵。“乾坤柱”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在朴素宗教情怀下对天地、阴阳的理解,充满了灵气。而“哈利路亚”灵气全无。夸张点说,这名字一改,整个张家界的土地爷、龙王、山神、小鬼都得一并下岗了。
如今,许多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关系非常紧密。但大多数情况,是管理者对文化和旅游的双重无知,再加上争名夺利的成分,导致了张家界的“自降身价”。希望其他遗产管理者引以为戒,切勿重蹈覆辙。
责任编辑:韩京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