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任苏联驻华大使履职档案:享受元首待遇
2009-09-08 08:42:56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李忠发 孙奕
1949年10月10日16时18分,一列专车缓缓驶入北京前门火车站;此时,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已等候在那里,准备迎接火车上的一位“重量级”外国贵宾。车门打开,走下火车的是苏联首任驻新中国大使——罗申。
罗申是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个外国使节,其受到的欢迎尤其隆重。作为中苏建交的标志性人物,罗申的到来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罗申抵京次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欢迎罗申大使》的文章,称“罗申先生已翩然来到北京,以苏联驻我国首任大使的身份来揭开中苏永久邦交的新历史”。
罗申于10月4日由莫斯科启程赴华履新,途中历经飞机、汽车、火车的辗转,终于在10日抵达北京,成为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位履新的外国使节。
日夜兼程 争获“第一”
据外交档案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和中国分别于10月2日和3日致电对方,同意建立外交关系,互派大使。经双方相互同意,苏联任命资深外交家罗申为首任驻华大使,中国任命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为首任驻苏联大使。
按照苏联政府的指示,罗申在中国同意与苏联建交的第二天,即10月4日,马上启程来华。他先由莫斯科乘飞机到达赤塔,然后再换乘火车进入中国境内。7日10时,罗申抵达中苏边境爱府泡小站。8日18时,乘专车抵达哈尔滨;9日零时,由哈尔滨出发至沈阳;9日17时,由沈阳出发继续赶路;罗申的专车于10日16时18分经天津抵达北京。
罗申之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赴任,其中一个原因是希望能“抢先”获得第一个呈递国书的地位。
“罗大使(罗申)说:因在莫斯科,由英驻苏大使处获知英国可能迅速承认我们(指新中国),而英国又在华有大使馆留驻,故苏大使为获得第一个呈递国书地位,必得最快赶来。”时任哈尔滨外侨事务处副处长杨佐青在1949年10月11日的《关于罗申来华情况的报告》中这样写道。
罗申的整个行程历时7天,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但沿途各站地方政府也给予罗申相当热情的欢迎和接待。罗申途经各站,都有地方政府官员甚至学校学生、机关人员等到站欢迎,停靠哈尔滨时,当地还特别举办欢迎晚会。罗申一路都有警卫人员护送。
但是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当时的外交礼仪方面尚不完善。在中方接待罗申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在沈阳,因为翻译人员误认出发时间17时为下午7时,陪送人员下车为大使购买食物用品未按时回来,导致罗申的专车9日17时从沈阳开出时,没有一个陪送人员在车上,陪送人员随后不得不“乘一机车追上”。
周恩来亲自迎接 罗申享“元首待遇”
罗申在抵达北京时受到的欢迎无疑是破格的隆重。
10日16时18分,罗申的专车在军乐队的乐曲声中抵达北京前门火车站。车站上,中苏两国国旗高高悬挂,“中苏友好万岁”等中俄文标语抬首可见,各界群众欢呼雀跃。除周恩来外,北京市市长聂荣臻,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副主任兼交际处长阎宝航,以及罗申的中国友人董必武、沈钧儒、郭沫若、章伯钧、滕代远、张治中、邵力子、李德全、史良、王昆仑、廖承志、钱俊瑞等都到站台迎接。
罗申下车后,欢迎仪式开始,军乐队奏中苏两国国歌。罗申在站台上发表致词,在演说中他表示将以最大的努力来巩固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亲切友谊,以保卫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
周恩来接着致词表示,中苏两国的邦交,中苏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今后经过罗申大使的努力,将更加发展和巩固起来。
罗申由周恩来等陪同出车站时,早已等候在车站广场的3000余名各界群众挥舞着彩旗和鲜花,热烈鼓掌和欢呼,气氛非常热烈。
中方“欢迎罗申大使的礼节过于隆重,等于迎接外国元首。”苏联外交部一位副司长曾这样告诉当时的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及临时代办戈宝权。
刘少奇称罗申“无愧”使命
罗申曾于1939年任职武官助手来中国。1941年被任命为暂代驻华军事武官。1944年罗申返回苏联,参加东普鲁士白俄罗斯第三防线作战。1945年7月以少将官职回到中国。
苏联任命罗申为首任驻华大使经过了慎重考虑,并经过了中国的同意。苏联驻华使馆参赞兼代办齐赫文斯基50多年后在所著《回到天安门》一书中回忆说,他接到莫斯科发来的指示,让他征询中方是否同意罗申出任苏联驻北京大使,为此齐赫文斯基还专门拜访了周恩来。
“周恩来让我在他的办公室里稍等片刻,而自己到位于不远的毛泽东办公室去了。15分钟后他回来了,通知说,政府同意苏联政府提出的大使人选。”齐赫文斯基在书中这样描述。
1949年12月,罗申陪同毛泽东主席第一次访问苏联,这次访问使中苏两国关系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1952年7月,罗申奉调离京回国,潘友新接任苏联驻华大使。
时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会长的刘少奇在致欢送词时这样评价罗申:“罗申大使在中国工作已十二年多了。罗申大使经过中国人民最困难的时候,也经过中国人民胜利的时候。无论在什么时候,罗申大使一直代表苏联人民、苏联政府给予中国人民以真诚的帮助。在任何困难的国内和国际局势下,罗申大使是完全无愧地执行了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无私的帮助。”
罗申是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个外国使节,其受到的欢迎尤其隆重。作为中苏建交的标志性人物,罗申的到来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罗申抵京次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欢迎罗申大使》的文章,称“罗申先生已翩然来到北京,以苏联驻我国首任大使的身份来揭开中苏永久邦交的新历史”。
罗申于10月4日由莫斯科启程赴华履新,途中历经飞机、汽车、火车的辗转,终于在10日抵达北京,成为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位履新的外国使节。
日夜兼程 争获“第一”
据外交档案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和中国分别于10月2日和3日致电对方,同意建立外交关系,互派大使。经双方相互同意,苏联任命资深外交家罗申为首任驻华大使,中国任命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为首任驻苏联大使。
按照苏联政府的指示,罗申在中国同意与苏联建交的第二天,即10月4日,马上启程来华。他先由莫斯科乘飞机到达赤塔,然后再换乘火车进入中国境内。7日10时,罗申抵达中苏边境爱府泡小站。8日18时,乘专车抵达哈尔滨;9日零时,由哈尔滨出发至沈阳;9日17时,由沈阳出发继续赶路;罗申的专车于10日16时18分经天津抵达北京。
罗申之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赴任,其中一个原因是希望能“抢先”获得第一个呈递国书的地位。
“罗大使(罗申)说:因在莫斯科,由英驻苏大使处获知英国可能迅速承认我们(指新中国),而英国又在华有大使馆留驻,故苏大使为获得第一个呈递国书地位,必得最快赶来。”时任哈尔滨外侨事务处副处长杨佐青在1949年10月11日的《关于罗申来华情况的报告》中这样写道。
罗申的整个行程历时7天,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但沿途各站地方政府也给予罗申相当热情的欢迎和接待。罗申途经各站,都有地方政府官员甚至学校学生、机关人员等到站欢迎,停靠哈尔滨时,当地还特别举办欢迎晚会。罗申一路都有警卫人员护送。
但是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当时的外交礼仪方面尚不完善。在中方接待罗申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在沈阳,因为翻译人员误认出发时间17时为下午7时,陪送人员下车为大使购买食物用品未按时回来,导致罗申的专车9日17时从沈阳开出时,没有一个陪送人员在车上,陪送人员随后不得不“乘一机车追上”。
周恩来亲自迎接 罗申享“元首待遇”
罗申在抵达北京时受到的欢迎无疑是破格的隆重。
10日16时18分,罗申的专车在军乐队的乐曲声中抵达北京前门火车站。车站上,中苏两国国旗高高悬挂,“中苏友好万岁”等中俄文标语抬首可见,各界群众欢呼雀跃。除周恩来外,北京市市长聂荣臻,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副主任兼交际处长阎宝航,以及罗申的中国友人董必武、沈钧儒、郭沫若、章伯钧、滕代远、张治中、邵力子、李德全、史良、王昆仑、廖承志、钱俊瑞等都到站台迎接。
罗申下车后,欢迎仪式开始,军乐队奏中苏两国国歌。罗申在站台上发表致词,在演说中他表示将以最大的努力来巩固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亲切友谊,以保卫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
周恩来接着致词表示,中苏两国的邦交,中苏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今后经过罗申大使的努力,将更加发展和巩固起来。
罗申由周恩来等陪同出车站时,早已等候在车站广场的3000余名各界群众挥舞着彩旗和鲜花,热烈鼓掌和欢呼,气氛非常热烈。
中方“欢迎罗申大使的礼节过于隆重,等于迎接外国元首。”苏联外交部一位副司长曾这样告诉当时的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及临时代办戈宝权。
刘少奇称罗申“无愧”使命
罗申曾于1939年任职武官助手来中国。1941年被任命为暂代驻华军事武官。1944年罗申返回苏联,参加东普鲁士白俄罗斯第三防线作战。1945年7月以少将官职回到中国。
苏联任命罗申为首任驻华大使经过了慎重考虑,并经过了中国的同意。苏联驻华使馆参赞兼代办齐赫文斯基50多年后在所著《回到天安门》一书中回忆说,他接到莫斯科发来的指示,让他征询中方是否同意罗申出任苏联驻北京大使,为此齐赫文斯基还专门拜访了周恩来。
“周恩来让我在他的办公室里稍等片刻,而自己到位于不远的毛泽东办公室去了。15分钟后他回来了,通知说,政府同意苏联政府提出的大使人选。”齐赫文斯基在书中这样描述。
1949年12月,罗申陪同毛泽东主席第一次访问苏联,这次访问使中苏两国关系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1952年7月,罗申奉调离京回国,潘友新接任苏联驻华大使。
时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会长的刘少奇在致欢送词时这样评价罗申:“罗申大使在中国工作已十二年多了。罗申大使经过中国人民最困难的时候,也经过中国人民胜利的时候。无论在什么时候,罗申大使一直代表苏联人民、苏联政府给予中国人民以真诚的帮助。在任何困难的国内和国际局势下,罗申大使是完全无愧地执行了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无私的帮助。”
责任编辑:韩京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