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券”风暴正席卷全国 政府企业各演好戏
2009-02-26 14:07:11 | 来源:南方日报 | 作者:张启 王轩 唐小慧
  一场“消费券”风暴正席卷全国。在大大小小、真真假假的消费券发放中,已经涌现出各种门派。这里按大类将其归为城市消费券和商业消费券两大类,来看看这两大门派各有什么绝活,正在上演什么好戏。 

  【少林派】

  正名:城市消费券

  资金来源:公共财政

  门派人物:成都、杭州市、南京以及众多准备效仿的城市

  粉丝团:部分希望刺激消费的地方政府、专家;列入发放范围的老百姓;消费券定点企业

  挑刺团:一些担忧起不到预期效果反而拖累财政的专家

  当前状态:渐入亢奋中

  热演剧目

  杭州:再发一批“非红利性消费券”

  2月23日,杭州市特别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消费券发放事宜。会上透露,杭州正准备启动第二批共计6亿元的消费券,这一额度还可能进一步扩大。

  按照初步计划,其中旅游消费券1.5亿元,市民消费券约3亿元,教育培训消费券1.2亿元,还将增设转移性消费券和社会消费券品种。除教育培训类消费券外,其他消费券规定在2009年12月底前使用完,不得跨年使用。

  会上有人建议,让消费券能够入市民卡,然后设置消费时限,既可以节约消费券印制成本,又省了发放的流程,更能方便市民消费使用。

  在第二阶段,杭州扩大了消费券使用范围,将餐饮、茶楼、美容美发、足浴、咖啡西餐、副食品(肉类)、洗染、摄影、眼镜等9个商贸服务业也列入其间。据预计,商贸行业消费券使用的定点企业在600家以上。

  在该阶段,政府消费券还将进一步扩大对困难群体的发放范围,将优抚对象、持失业援助证人员、“五八城迁”人员划入范围。

  今年1月发放的消费券,符合条件的市民可免费领取,属于红利性质。而第二批消费券除市民消费券外,教育消费券等则需要市民以折扣价自愿购买。社会消费券的操作方式是,市民可出资在指定地点购买使用,“这样市民自己花钱购买消费券,再拿着消费券去购物,不仅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还可以拉动消费”。

  消费券制作成册来收藏

  对于消费券这一新鲜玩意儿,杭州市民有些选择收藏。据了解,有很多收到消费券的家庭,不舍得把消费券用完,将其中一部分甚至全部进行珍藏。

  杭州市看到这一点,干脆将部分消费券制册发行。23日,10万余册杭州市民消费券珍藏册公开发行,每册收藏有五张面值20元的杭州市民消费券,总值100元,里面附注消费券发放背景、对象、防伪技术等信息。

  册内的消费券不仅具有收藏价值,市民还可以凭券消费。

  华山论剑

  ●焦点一:

  消费券真能拉动消费吗?

  根据杭州市贸易局对部分第一批消费券的跟踪统计,2041万元的消费券带动了4207.万元的消费额,拉动放大效应为2.06倍。在家电产品上的拉动效应更是高达5.4倍。这“2.06倍”便是经济学家们所期待的消费“乘数效应”。而第二批“非红利性消费券”需要企业和单位自主购买,这样乘数效应应该会更大。

  但复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政府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来刺激消费,这实际上是一种输血型的干预,这种“输血”起到的仅仅是替代效应,即政府通过补贴的形式来替代消费者花钱消费。但这会产生另一个问题:百姓用消费券购物后,就会把原本应该由自己支付的钱存到银行里,还是不能增加消费规模。并且,养成习惯后,一旦政府停止这种输血干预,就会导致市场活力的严重下降。

  十年前经济低迷时,日本曾向老人和小孩每人发放两万日元消费券,最终仅创造了约2000亿日元GDP,占当年国内GDP的0.1%。期望通过消费券振兴经济的做法,最后收效甚微。

  ●焦点二:

  是否会给财政造成压力?

  从成都的情况来看,其2008年财政收入平均每月以4.2个百分点的速率下滑,此外,税收分配体制以来,税收落到地方的比例越来越小。地方财政实力有限,因此,当时成都发出的那笔消费券并不是小数目。在这样的情况下发放消费券,其本质就是透支未来财富。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朱大旗表示,不管政府是印消费券还是拿钱买消费券,最终结算都得动用财政资金。调整财政预算,必须得经法定程序,由人大作出决议。然而,目前各城市发行消费券经过了怎样的法定程序,动用了哪部分财政资金?政府部门既未公开,公众也并不知晓。

  也有专家认为,政府发放消费券起到的功效相当于减税,财政使用还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但另一个问题又被提出,税收是来自整个社会,而发放消费券的群体是有所选择的,这是否会带来公平性问题。并且消费券是指定地点购买产品,更像是个别企业扶持工程。

  ●焦点三:

  会不会冲击我国货币体系?

  消费券一纸流行,从某种意义上已替代货币功能。商务部副研究员梅新育认为,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是违反法律法规的,我国的货币发行权只能由中央银行控制。

  有评论认为,目前除了政府部门,有的企业也在发放“消费券”。这种准货币形式的“代金券”在一定意义上会扩大社会货币的流通量,破坏货币流通市场,可能引发局部的物价上涨。照理说,准货币的发行应该是政府行为而不能是企业行为。

  中山大学岭南经济学院院长吴立范表示,政府消费券的发放是建立在财政支持的基础上,不是凭空捏造的,不会给我国货币体系带来负面影响。

  【武当派】

  正名:商业消费券

  资金来源:企业让利

  门派人物:苏宁、国美、南湖国旅、长江日报、搜房网、重庆的协信地产、红星美凯龙等

  粉丝团:市场不景气下众多嗷嗷待哺的企业

  挑刺团:众多拿了消费券仍买不起房的网友

  当前状态:热身中

  热演剧目

  购房消费券全国冒泡

  “长江日报购房消费券”尚在热炒之中。前日,房地产门户网站搜房网又在全国推出更大规模“购房消费券”计划。

  2月24日下午,搜房网在主页挂出“百城启动亿元‘购房消费券计划’”。

  搜房网称,该次搜房网全国“购房消费券”计划在全国100个城市,面对搜房卡注册会员发放。据悉,首批发放的购房消费券总额将达1亿元,单张购房券金额最高的甚至超过了30万元。购房者可在享受完楼盘全部优惠后,再出示购房消费券,直接按券面价值扣抵总房款,每人限用一张。

  主办方介绍,所有会员均可在线申请购房消费券,并在搜房卡全国数百个特约合作楼盘使用。购房者可通过在搜房网“申请搜房卡、进入搜房超市、在线报名申请购房消费券、报名参加看房团”四个流程参与活动。记者看到,东莞盛世东方、金域中央、景湖湾畔等12个楼盘参与该活动,消费券面额为6000元。主办方表示,还将按照购房者需求及时调整计划。

  重庆的协信地产则直接推出楼盘消费券,单张面值5000元,旗下的6个在售项目均可使用。据介绍,每位市民可领4—6张面额5000元的购房券,每套房子可使用2—6张不等的购房券。即每套房子最高可抵扣3万元房款。

  购房消费券风行全国。有人惊呼,地产业进入“房票”时代。

  消费券也搞实名制

  不光买房子有消费券,买家具也有消费券。国内家居流通巨头红星美凯龙日前宣布:将出资1000万元于2月28日在重庆发放家居消费券。为杜绝炒票行为,消费券券面上将注明领券人姓名和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实行实名领取、实名使用。

  红星美凯龙上海、西南区域总经理王伟表示,与其它消费券不同的是,红星美凯龙消费券等同现金使用,不设任何门槛,不要求消费满多少才可以使用,且全部都在成交价后使用。即使在商场返现或其他非常大的优惠活动后,仍然可以等同现金使用。

  华山论剑

  ●焦点一:

  是公益还是促销做秀?

  无论是“长江日报购房计划”,还是搜房网“百城启动亿元‘购房消费券计划”,都打上一堆“产业振兴”、“社会责任”的大标签。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企业打着免费派发“消费券”的公益旗号,实是将其作为炒作营销的工具。就像广东农民刚刚领到的“旅游下乡消费券”,可“抵充团费百分之十三”,与平日发放的折扣券并无二异。

  有人批这些商业类消费券往往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门槛,还不如直接打折来得实在。5000元的购房消费券听起来很诱人,但比起虚高不下的房价,还是不足为道。

  ●焦点二:

  能否扩展为行业集体行为?

  “消费券确是一个不错的点子,现在降价促销已经不能吸引消费者,房地产商需要这种全新的宣传方式。”中山大学岭南经济学院院长吴立范说。

  有评论指出,消费券实为企业促销手段不假,但这种行为若能上升为行业行为,或能为纷纷咬死不肯降价的房地产商提供一个“体面”点的自救方式。事实上,报社、房地产门户网站作为颇有影响力的中介,确实起到了一定协调行业动作的功能。

  吴立范则认为,如果全行业都采取这种方式来宣传,自然失去了最初的新意,因此行业集体推出消费券不现实。
责任编辑:韩京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