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法学院研讨“季羡林藏品被盗卖”传言事件
专家建言在言论自由与公共理性,尽早由司法介入才是厘清事实关键
2008-12-14 14:11:54 | 来源:法制网 | 作者:李亮
“把他轰出去!”
12月12日晚,在北京大学逸夫一楼的模拟法庭,律师高占强对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赵敦华喊出了这样的话,立即遭到了在场多数学生的声讨。
这里正在召开由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举办的“言论自由与公共理性”专题圆桌会议——从“季羡林藏品被盗卖”传言事件看如何建构理性的公共空间,由于涉及到目前广受关注的“季羡林藏品被盗卖事件”,100多平方米的会场挤满了专家、学者、媒体以及赶来旁听的北大学子。
高占强是“季羡林藏品被盗卖”传言事件中举报人张衡委托参会的特殊嘉宾,而赵敦华则是“知晓”该事件调查经过的北大教授。
双方在会场上由于言词的激烈起了争执,伴随着“轰出去”、“滚出去”这样的非理性吼叫,以公共理性为出发点的会议,似乎变得像一场闹剧。会议主持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也说:“发生这样的事,我们也感到很遗憾。”
迷云依然环绕
围绕“季羡林藏品被盗卖”传言的争论持续了一个多月,至今仍未有定论。随着诸多媒体的深入调查以及追踪关注,事情却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11月5日,北大新闻中心就“季羡林藏品被盗卖”传言事件发表声明澄清问题,称“学校已成立工作小组展开调查,并按照季老的要求,对其收藏正在逐一进行清点登记,目前尚未发现季老藏品外流的情况”。并指出:“根据季老意见,目前某些人手中流传的上款为季羡林的当代字画,并非其真藏,我校工作小组正对此进行调查,我们希望有关部门给予积极配合。”
就在这一天,季羡林的学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的电话几乎被记者打爆。此前,他曾经站在怀疑的立场质疑北大的种种做法:“根据北大通告来看,北大的调查没有司法介入,没有家属介入,不见举报人。”钱文忠对本报记者说,“这不是小事,事关北大精神”。
11月26日,北大新闻发言人就调查情况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公开,称举报人张衡手中的字画全系伪作。
但事情并未到此终止。张衡以及一些评论者认为北大在对于事件的处理上一方面有失客观,另一方面还欠缺诚意。随着事件曝光的深入,“季羡林藏品被盗卖”传言事件正向另一个方向演变,源起的“藏品被指盗卖”传言反倒被媒体忽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博客披露、媒体报道的“季羡林的财产处置权受限”、“季羡林与儿子13年相见被阻”等等言论。
会议临近尾声时,季羡林的学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段女士和赵敦华出现在圆桌会议会场,他们对近来备受非议的季羡林原秘书李玉洁和杨锐表示感谢,并表示:“李玉洁对季先生非常的忠心!”并表述:“杨锐、吴志攀对季先生更多的是私人照顾。”
事件遭受“媒体暴力”?
纵观整个“季羡林事件”,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王锡锌对本报记者说:“其中的一些报道是有问题的。”不然,事件不会恶化到这种地步。
甚至连张衡也对本报记者说,当初举报只是为了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本质目的是希望北大领导能尽快听到季羡林的声音。
北大新闻发言人也曾在“答记者问”中呼吁:“媒体应尊重事实、尊重法律,确保季老安宁祥和的晚年生活不受干扰。”
于是,以“季羡林事件”为契机,北大法学院召开了“言论自由与公共理性”的专题圆桌会议,旨在讨论在以新闻报道、博客、论坛为首的言论自由与人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建构理性的公共空间。
与会专家认为,言论自由一向与媒体自由紧密相连,但媒体自由绝非无约束的自由,新闻伦理规范着媒体行为,但发展至网络时代,言论自由的约束性更加难以保障,约束的缺席也有可能导致媒体公器演化为媒体暴力。
就“季羡林事件”,一些专家认为某些博客的言论、某些舆论的报道都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不好的作用,甚至一些不实的言词侵犯到了当事人的名誉权。
“法律不应向媒体投降,大学不应向媒体投降。”北大法学院教授强世功认为,言论自由的保护是宪法上的,而名誉权的保护则在民法层面,实际上两者并不对等。
北大艺术系教授俞虹认为,每个记者都在采访中选择事实,这本身就是主观的,媒体是社会的监督者,但谁来监督媒体?
已走入司法程序?
面对云雾缭绕的“季羡林事件”,观察人士认为,走入司法程序,由第三方裁判才是厘清事实、平息纷争的关键。但事件进展一个多月来,有人质疑,为什么北大自己成立调查组调查?该事件却为何迟迟未走进司法程序?
赵敦华就两个问题进行了解释,因为季羡林曾经将其书画捐赠给了北大,所以北大是这些字画的所有权人,北大理应也必须成立调查组进行核查。在调查中,由于数目繁多,调查组只能根据目录来调查,“季先生的藏品中有明代、清代价值上亿元的字画,如果有人盗卖,为何不去卖这些,反倒去卖一些现代作家1万元10幅的书画”!
“司法已经介入了。”赵敦华说,“北京市公安局文保处根据调查得出了结果:这些字画是假的。但把这些赝品提供给拍卖行的人,早在今年5月份就得肝癌死了,现在死无对证,赝品的来源更难以查起”。
北大新闻中心也在11月26日的“答记者问”中表示,公安机关也开展了深入调查,进一步证实“举报人”手中的字画全系伪作。所谓的“秘书盗卖”,完全没有任何根据。学校呼吁司法机关追究诬陷者的法律责任。
但根据会后赵敦华对本报记者的表述,公安机关的介入并不是由季羡林或其家属、北大报案,而是由张衡报的案,但案件“并未立案”。
在司法介入的问题上,王锡锌教授向本报记者介绍道,若涉及个人财产权,则应该由事件中的季老报案,公安机关才可介入;如果是北大东西丢了,应该由北大报案,由公安机关介入。
12月12日晚,在北京大学逸夫一楼的模拟法庭,律师高占强对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赵敦华喊出了这样的话,立即遭到了在场多数学生的声讨。
这里正在召开由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举办的“言论自由与公共理性”专题圆桌会议——从“季羡林藏品被盗卖”传言事件看如何建构理性的公共空间,由于涉及到目前广受关注的“季羡林藏品被盗卖事件”,100多平方米的会场挤满了专家、学者、媒体以及赶来旁听的北大学子。
高占强是“季羡林藏品被盗卖”传言事件中举报人张衡委托参会的特殊嘉宾,而赵敦华则是“知晓”该事件调查经过的北大教授。
双方在会场上由于言词的激烈起了争执,伴随着“轰出去”、“滚出去”这样的非理性吼叫,以公共理性为出发点的会议,似乎变得像一场闹剧。会议主持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也说:“发生这样的事,我们也感到很遗憾。”
迷云依然环绕
围绕“季羡林藏品被盗卖”传言的争论持续了一个多月,至今仍未有定论。随着诸多媒体的深入调查以及追踪关注,事情却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11月5日,北大新闻中心就“季羡林藏品被盗卖”传言事件发表声明澄清问题,称“学校已成立工作小组展开调查,并按照季老的要求,对其收藏正在逐一进行清点登记,目前尚未发现季老藏品外流的情况”。并指出:“根据季老意见,目前某些人手中流传的上款为季羡林的当代字画,并非其真藏,我校工作小组正对此进行调查,我们希望有关部门给予积极配合。”
就在这一天,季羡林的学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的电话几乎被记者打爆。此前,他曾经站在怀疑的立场质疑北大的种种做法:“根据北大通告来看,北大的调查没有司法介入,没有家属介入,不见举报人。”钱文忠对本报记者说,“这不是小事,事关北大精神”。
11月26日,北大新闻发言人就调查情况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公开,称举报人张衡手中的字画全系伪作。
但事情并未到此终止。张衡以及一些评论者认为北大在对于事件的处理上一方面有失客观,另一方面还欠缺诚意。随着事件曝光的深入,“季羡林藏品被盗卖”传言事件正向另一个方向演变,源起的“藏品被指盗卖”传言反倒被媒体忽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博客披露、媒体报道的“季羡林的财产处置权受限”、“季羡林与儿子13年相见被阻”等等言论。
会议临近尾声时,季羡林的学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段女士和赵敦华出现在圆桌会议会场,他们对近来备受非议的季羡林原秘书李玉洁和杨锐表示感谢,并表示:“李玉洁对季先生非常的忠心!”并表述:“杨锐、吴志攀对季先生更多的是私人照顾。”
事件遭受“媒体暴力”?
纵观整个“季羡林事件”,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王锡锌对本报记者说:“其中的一些报道是有问题的。”不然,事件不会恶化到这种地步。
甚至连张衡也对本报记者说,当初举报只是为了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本质目的是希望北大领导能尽快听到季羡林的声音。
北大新闻发言人也曾在“答记者问”中呼吁:“媒体应尊重事实、尊重法律,确保季老安宁祥和的晚年生活不受干扰。”
于是,以“季羡林事件”为契机,北大法学院召开了“言论自由与公共理性”的专题圆桌会议,旨在讨论在以新闻报道、博客、论坛为首的言论自由与人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建构理性的公共空间。
与会专家认为,言论自由一向与媒体自由紧密相连,但媒体自由绝非无约束的自由,新闻伦理规范着媒体行为,但发展至网络时代,言论自由的约束性更加难以保障,约束的缺席也有可能导致媒体公器演化为媒体暴力。
就“季羡林事件”,一些专家认为某些博客的言论、某些舆论的报道都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不好的作用,甚至一些不实的言词侵犯到了当事人的名誉权。
“法律不应向媒体投降,大学不应向媒体投降。”北大法学院教授强世功认为,言论自由的保护是宪法上的,而名誉权的保护则在民法层面,实际上两者并不对等。
北大艺术系教授俞虹认为,每个记者都在采访中选择事实,这本身就是主观的,媒体是社会的监督者,但谁来监督媒体?
已走入司法程序?
面对云雾缭绕的“季羡林事件”,观察人士认为,走入司法程序,由第三方裁判才是厘清事实、平息纷争的关键。但事件进展一个多月来,有人质疑,为什么北大自己成立调查组调查?该事件却为何迟迟未走进司法程序?
赵敦华就两个问题进行了解释,因为季羡林曾经将其书画捐赠给了北大,所以北大是这些字画的所有权人,北大理应也必须成立调查组进行核查。在调查中,由于数目繁多,调查组只能根据目录来调查,“季先生的藏品中有明代、清代价值上亿元的字画,如果有人盗卖,为何不去卖这些,反倒去卖一些现代作家1万元10幅的书画”!
“司法已经介入了。”赵敦华说,“北京市公安局文保处根据调查得出了结果:这些字画是假的。但把这些赝品提供给拍卖行的人,早在今年5月份就得肝癌死了,现在死无对证,赝品的来源更难以查起”。
北大新闻中心也在11月26日的“答记者问”中表示,公安机关也开展了深入调查,进一步证实“举报人”手中的字画全系伪作。所谓的“秘书盗卖”,完全没有任何根据。学校呼吁司法机关追究诬陷者的法律责任。
但根据会后赵敦华对本报记者的表述,公安机关的介入并不是由季羡林或其家属、北大报案,而是由张衡报的案,但案件“并未立案”。
在司法介入的问题上,王锡锌教授向本报记者介绍道,若涉及个人财产权,则应该由事件中的季老报案,公安机关才可介入;如果是北大东西丢了,应该由北大报案,由公安机关介入。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