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准备好了!" 记活跃在北京的外国志愿者
2008-07-23 14:19:42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陈一鸣
志愿者被人们称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奥运会真正的形象大使”,可以说奥运会既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的盛会。
北京奥运会吸引着前所未有的关注,众多国际志愿者满怀热情与梦想来到北京,倾情为奥运会服务。据北京奥组委介绍,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服务的海外志愿者总共有近1000人,他们已于7月20日前抵京“上岗”。
“我的中文派上用场了!”
在主新闻中心一层主服务台工作的志愿者菲利普·莫瑞塞迪,正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读大三,这已是他连续第三个暑假来北京了。“我的专业是金融,但同时又选修了东亚问题研究,并对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前年暑假我第一次到北京来,在首都师范大学学习了3个星期的中文。去年夏天我再次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学习中文达10个星期。”莫瑞塞迪还自豪地对记者说:中文老师给他起了一个响亮的中国名字——莫盖虎。
莫瑞塞迪说:“这次到北京来做奥运会的志愿者,可让我的中文派上了用场,而且我现在住在一户北京市民家里,与他们组成了‘奥运家庭’,使我有机会走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我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我与他们17岁的儿子已成了好朋友,每天我教他英语,他教我汉语,相互帮助,其乐融融。”
莫瑞塞迪说,自己的家乡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当地既讲英语又说法语,“我爸爸的母语就是法语,因此我的法语也没问题,这就又多了一项服务奥运会的工具!”他还告诉记者,加拿大温哥华将在2010年举办冬奥会,他想把自己在北京奥运会上学到的一些好经验带回国,让温哥华在举办冬奥会时受益。
“成为志愿者,让我兴奋得睡不好觉”
让娜·莉贝尔和马克·韦拉斯克斯都来自美国波士顿的爱默森学院,同在主新闻中心地下一层的摄影服务办公室做志愿者(见照片,本报记者 陈一鸣摄)。
今年23岁的莉贝尔正在读研究生,她告诉记者:“我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但对体育和文化也很感兴趣。去年9月得知我们学校的学生可以报名成为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两次面试后,在今年2月被最终确定为志愿者,我兴奋得晚上都睡不着觉!”
莉贝尔说:“我们学校共有32名奥运会志愿者,他们被分派到不同的场馆,我特别羡慕那几个能在‘鸟巢’里服务的同学,不过,在主新闻中心则能接触到世界各国的记者,正是他们把奥运会的新闻传播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能为他们帮些忙,我也感到十分欣喜、幸运。”
韦拉斯克斯今年28岁,正在攻读文学和写作专业的硕士学位,他说:“我们被幸运地选为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后,学校特意为大家安排了东方文化的选修课。我在来北京之前已经看过许多北京和中国其他城市的风光照片,但北京的美是照片无法完全表现出来的,只有亲身来到这里,看到那些园林、宫殿以及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你才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动人之处。”
韦拉斯克斯说,“我曾担心在北京会遇到语言障碍,但到这里后发现身边的中国志愿者都能讲英语,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讲得很好,但基本的沟通不成问题,我一下子就放心了,现在该是我学中文的时候了。”
“外国人在北京感到很方便”
今年19岁的戴维应当算是个“老北京”了。“我去年8月来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今年暑假之后就要转到香港大学,学习商业和汉语双专业。”
这一年中,来自英国的戴维一直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当记者问他,一个不到20岁的外国小伙子,自己居住在陌生的环境中,会不会感到不方便,他笑了笑说:“我的邻居们都相当热情、友好,看到我一个外国人住在那里,经常向我嘘寒问暖,总是让我非常感动。” 戴维说:“北京是一个对外国人十分友善的城市,因为这里的市民不仅心地善良、待人热情,而且想得很周到,现在北京几乎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有英文标识,这会使外国人感到很方便。”
戴维在主新闻中心的场馆运行部做志愿者,他介绍说,自己和这里的其他志愿者每天的工作是为新闻发布会准备姓名牌、安排新闻发布会的场次、调试扩音器等,都是一些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活儿,因此从来不敢放松。“我知道中国人民已为奥运会准备好了,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些志愿者也已经准备好了!”
精通英、法、中、意4种语言的查比来自非洲贝宁,目前在中国从事贸易工作。被人们称为“中国通”的他,有一个好听的中国名字——夏思唐。听说北京奥运会需要国际志愿者时,他二话没说就放下工作前来应征。查比的岗位在文字记者工作区,这里在奥运会期间每天要同时接待近千名记者。查比说:“在北京奥运会上,能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提供服务、帮助,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儿。”
记者在采访中强烈地感到,在这些外国志愿者眼里,参与北京奥运会是一种享受,是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了解真实中国的一次良机。这些外国志愿者淳朴的微笑、真诚的话语、认真的态度,再一次诠释了奥运会是全世界人民的盛大聚会,是全人类的共同节日。
北京奥运会吸引着前所未有的关注,众多国际志愿者满怀热情与梦想来到北京,倾情为奥运会服务。据北京奥组委介绍,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服务的海外志愿者总共有近1000人,他们已于7月20日前抵京“上岗”。
“我的中文派上用场了!”
在主新闻中心一层主服务台工作的志愿者菲利普·莫瑞塞迪,正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读大三,这已是他连续第三个暑假来北京了。“我的专业是金融,但同时又选修了东亚问题研究,并对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前年暑假我第一次到北京来,在首都师范大学学习了3个星期的中文。去年夏天我再次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学习中文达10个星期。”莫瑞塞迪还自豪地对记者说:中文老师给他起了一个响亮的中国名字——莫盖虎。
莫瑞塞迪说:“这次到北京来做奥运会的志愿者,可让我的中文派上了用场,而且我现在住在一户北京市民家里,与他们组成了‘奥运家庭’,使我有机会走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我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我与他们17岁的儿子已成了好朋友,每天我教他英语,他教我汉语,相互帮助,其乐融融。”
莫瑞塞迪说,自己的家乡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当地既讲英语又说法语,“我爸爸的母语就是法语,因此我的法语也没问题,这就又多了一项服务奥运会的工具!”他还告诉记者,加拿大温哥华将在2010年举办冬奥会,他想把自己在北京奥运会上学到的一些好经验带回国,让温哥华在举办冬奥会时受益。
“成为志愿者,让我兴奋得睡不好觉”
让娜·莉贝尔和马克·韦拉斯克斯都来自美国波士顿的爱默森学院,同在主新闻中心地下一层的摄影服务办公室做志愿者(见照片,本报记者 陈一鸣摄)。
今年23岁的莉贝尔正在读研究生,她告诉记者:“我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但对体育和文化也很感兴趣。去年9月得知我们学校的学生可以报名成为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两次面试后,在今年2月被最终确定为志愿者,我兴奋得晚上都睡不着觉!”
莉贝尔说:“我们学校共有32名奥运会志愿者,他们被分派到不同的场馆,我特别羡慕那几个能在‘鸟巢’里服务的同学,不过,在主新闻中心则能接触到世界各国的记者,正是他们把奥运会的新闻传播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能为他们帮些忙,我也感到十分欣喜、幸运。”
韦拉斯克斯今年28岁,正在攻读文学和写作专业的硕士学位,他说:“我们被幸运地选为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后,学校特意为大家安排了东方文化的选修课。我在来北京之前已经看过许多北京和中国其他城市的风光照片,但北京的美是照片无法完全表现出来的,只有亲身来到这里,看到那些园林、宫殿以及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你才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动人之处。”
韦拉斯克斯说,“我曾担心在北京会遇到语言障碍,但到这里后发现身边的中国志愿者都能讲英语,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讲得很好,但基本的沟通不成问题,我一下子就放心了,现在该是我学中文的时候了。”
“外国人在北京感到很方便”
今年19岁的戴维应当算是个“老北京”了。“我去年8月来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今年暑假之后就要转到香港大学,学习商业和汉语双专业。”
这一年中,来自英国的戴维一直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当记者问他,一个不到20岁的外国小伙子,自己居住在陌生的环境中,会不会感到不方便,他笑了笑说:“我的邻居们都相当热情、友好,看到我一个外国人住在那里,经常向我嘘寒问暖,总是让我非常感动。” 戴维说:“北京是一个对外国人十分友善的城市,因为这里的市民不仅心地善良、待人热情,而且想得很周到,现在北京几乎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有英文标识,这会使外国人感到很方便。”
戴维在主新闻中心的场馆运行部做志愿者,他介绍说,自己和这里的其他志愿者每天的工作是为新闻发布会准备姓名牌、安排新闻发布会的场次、调试扩音器等,都是一些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活儿,因此从来不敢放松。“我知道中国人民已为奥运会准备好了,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些志愿者也已经准备好了!”
精通英、法、中、意4种语言的查比来自非洲贝宁,目前在中国从事贸易工作。被人们称为“中国通”的他,有一个好听的中国名字——夏思唐。听说北京奥运会需要国际志愿者时,他二话没说就放下工作前来应征。查比的岗位在文字记者工作区,这里在奥运会期间每天要同时接待近千名记者。查比说:“在北京奥运会上,能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提供服务、帮助,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儿。”
记者在采访中强烈地感到,在这些外国志愿者眼里,参与北京奥运会是一种享受,是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了解真实中国的一次良机。这些外国志愿者淳朴的微笑、真诚的话语、认真的态度,再一次诠释了奥运会是全世界人民的盛大聚会,是全人类的共同节日。
责任编辑:张晶晶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