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奥运会趣闻集锦二
2008-07-09 10:43:59 | 来源:CCTV
  第三届奥运会开设金牌

  现代奥运会是从第三届开始才设立金牌的。

  由于在首届现代奥运会上,主办者希腊人觉得金子太俗气,其含义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不符,所以只向比赛前两名运动员颁发了奖牌,而且是冠军得银牌,亚军得铜牌。到了1904年第三届奥运会,考虑到通俗习惯,才首次给第一名颁发金牌。最早的奥运会金牌直径为30厘米,上面刻有"世界博览会——美国圣路易"的字样,另一面饰有自由女神像和橄榄枝叶的图案。直到1928年第九届奥运会,奖牌的图案和规格才正式统一,并一直沿用至今。

  第二届奥运会女性登场

  女性首次进入现代奥运会赛场是1900年在法国巴黎的第二届奥运会上。

  1896年在首届奥运会上,由于在古希腊只允许男子参加奥运会以及当时社会对妇女的偏见,妇女被排斥在奥运会之外。第二届奥运会是作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一部分而举行的,以开放著称的东道主法国率先派出了女运动员参赛。由于法国是东道主,顾拜旦和国际奥委会虽仍反对女子参加奥运会,但难以施加更多的影响。接着英美等国也相继派出了女运动员参赛,使女运动员人数达到了19人。

  柏林奥运开创圣火传递

  现代奥运圣火传递是从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开始设置的。

  早在古代奥运会上,持火炬赛跑就是希腊人祭祀仪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项目。1934年,国际奥委会雅典会议决定,恢复古代奥运会的圣火仪式。从那以后,在每届奥运会期间,从开幕日期到闭幕式为止,在主办城市的主体育场都将燃起奥林匹克圣火。该会议还规定,奥运火种必须来自古希腊奥运遗址——奥林匹亚,采取火炬接力方式从奥林匹亚传到主办国,以此来象征现代奥运对古希腊奥运精神的承传。

  古奥运首位裁判是国王

  奥运会历史上有很多的第一人,那么谁是奥运会第一个裁判呢?裁判员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是在公元前776年的第一届古代奥运会,希腊人就在比赛中设立了裁判员,但因只有短跑一个项目,因而只有一个裁判。古代奥运会第一个裁判员竟是由国王亲自担任,他就是埃利斯国王伊菲图斯。

  由于这个原因,此后各届奥运会的裁判员都是由埃利斯人继任。在最初的几届奥运会中,裁判员都是由埃利斯最负盛名的俄克叙卢斯家族的人担任。后来随着项目的增加,裁判员也逐渐增多。至公元前348年的第108届奥运会,裁判员正式确定为10名,人选也由埃利斯扩展至有良好声望的贵族人士担任。

  第一个冒牌冠军弗雷德

  在1904年美国圣路易举行的第三届现代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中,出现了现代奥运史上第一个冒牌冠军。

  该届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全程40公里,美国选手弗雷德•洛茨在比赛开始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当跑完12公里后,他便两腿抽筋,只得放弃比赛,搭车回运动场。当汽车行驶了17公里后,他感到体力有所恢复,又下车继续跑回体育场并第一个抵达终点。但不一会儿,跑在洛茨后面的另一位美国选手希克斯进入会场,揭穿了洛茨的骗局。最后洛茨被取消资格,并受到美国代表团除名以及终身不得参加美国奥运代表团的处罚。本届奥运会的马拉松冠军由希克斯获得。

  选手死后引发性别争议

  在现代奥运会史上有不少选手闹出"性别不清"的笑话。芬兰田径选手瓦拉谢维奇是其中最离奇的一位。

  瓦拉谢维奇1911年生于波兰。在1932年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她以11秒9的成绩夺得女子100米冠军。当时裁判形容她简直不是在跑,而是在飞。1953年她已40多岁,但仍活跃于田坛上。在她整个运动生涯中,获得的各类奖牌达500枚之多,创造了田径史上的奇迹。1980年12月4日,年已69岁的瓦拉谢维奇在美国遭歹徒枪杀。第二天美国验尸官做出了爆炸性的结论:瓦拉谢维奇竟然是一名男性。这意味着"她"所有的成绩都是骗人的。但这一结论传出数月后,1981年2月,美国另一位验尸官又发表正式声明,称"瓦拉谢维奇活着和死去时都是女性"。根据这一判决,瓦拉谢维奇又还了女儿身。

  "赤脚大仙"获马拉松金牌

  24岁时才开始练长跑的埃塞俄比亚运动员贝基拉,1960年在罗马奥运会上赤着双脚以2小时15分16秒2的成绩获得马拉松金牌。人们惊异称他为"赤脚大仙"。

  1964年东京奥运会时,贝基拉已经32岁,赛前二十几天又刚动过手术,但他却仍以2小时12分11秒2的成绩再次夺得马拉松金牌,并创新的奥运会纪录,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这个项目冠军的运动员。

  独眼少女射击拿第四名

  美国女孩科林•洛佩尔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是在5岁,因为她走路时总是撞在墙上。然而右眼先天性的失明没能阻挡她在梦想的道路上前进,如愿以偿的她终于站在了奥运飞碟射击场上。

  小洛佩尔开始射击源于一次偶然。洛佩尔8岁的一天,父亲带她来到后院,教她如何拿枪,并开始向空中扔飞碟。就这样,洛佩尔扣动扳机打响了她生命中的第一枪。2004年,9年过去了,洛佩尔作为美国射击队最年轻的选手来到雅典,参加飞碟项目的比赛,位列第四。人们对她充满了敬意。

  "奶奶"选手百米角逐

  你能想像得到一位44岁的"老"女人在奥运百米跑道上飞奔是什么样子吗?

  44岁,这超过了多数奥运短跑女选手年龄的一半,在奥运短跑历史上绝对属于"奶奶级"。但是,这不是搞笑,因为, 这个女人名叫奥蒂。

  奥蒂对于中国观众和读者是个熟悉的名字。这位前牙买加的"常青树",在雅典奥运上参加了女子100米、200米和4乘100米接力的比赛。这是她第七次参加奥运会,代表她新入籍的国家斯洛文尼亚。

  七届奥运,也就是28年前,16岁的奥蒂就在跑道上追逐她的奥运金牌梦,但她始终和奥运会金牌无缘,是个苦涩的奥运"伴娘"。奥蒂已经在世界锦标赛上获得过14枚奖牌、在奥运会上拿到8枚奖牌。她在35岁时, 在世界锦标赛上夺得了200米金牌。她在35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夺得了200米金牌,成为世锦赛历史上该项年龄最大的金牌选手。

  奥蒂命很苦,但就是不认输。去年在巴黎世界锦标赛上,她两手空空。2004年,奥蒂在国内奥运选拔赛上百米仅获第四。"以我目前的状态看,百米我应该能跑进半决赛,但我希望能进入决赛,得奖牌是没有希望了,但我还是要站到跑道上。"倔强的奥蒂说。

  ◆鼓错了掌

  获400米决赛资格的6名运动员中,美国占了5名。决赛定在星期天举行。其中3名美国运动员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他们宁可不参加决赛,也不肯放弃自己的宗教活动。最后只有两名美国选手和一名德国选手参加了决赛。当美国选手马克西•朗以49〃4的成绩首先到达终点时,一阵海潮般的掌声席卷而来,使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观众何以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原来,他身着哥伦比亚大学蓝白相间的条纹背心,这正与巴黎赛马俱乐部的标志颜色一模一样,加上法国队在田径比赛中还没拿到一项冠军,焦躁的观众误把他当成了法国选手。次后,为了让观众能区分各国运动员,从1908年的第四届奥运会开始,各国运动员才统一穿着本国的运动员服装,出现在奥林匹克运动场上。

  ◆巧取金牌

  在奥运会首次举行400米栏比赛时,仅有5人参赛,尽管当时法国的5次冠军获得者托金,跨栏技术娴熟,但美国的图克斯伯里却以57〃6的成

  ★绩捷足先登,他还巧取了200米跑的金牌。当时200米跑比赛无弯道,是在直线跑道上进行的。处罚犯规的方法很奇特,被罚者要退后一码起跑。图克斯伯里见这规矩有机可乘,就在起跑时做了一个假动作,引诱其他运动员犯规,使他们都被罚退离起跑线一码以外,自己略占便宜而巧取了第二枚金牌。

  ★第三届奥运会的趣闻:

  ◆为了减肥而成为奥运金牌选手 - Harry Hillman

  1904年奥运会的400公尺跨栏,只有四位选手参加,Harry Hillman当时22岁,是一位银行的出纳员,他没有进大学,没有受到正规训练,可是却能在圣路易奥运会中夺得金牌。 Harry Hillman当初是因太肥胖而走进健身中心,并把跑步当成减肥的良方。他之所以挑选跨栏项目,是听从教练的话,练习跨栏来远离甜食、烟草、糕点及肉类。他在未练习田径之前,经常大吃特吃,以致过于肥胖,终于下定决心要减肥。他看到人家跑步,向他表示跑步可以减肥,体态轻盈是他的梦想,于是展开了田径生涯。不过在他开始练习时,还是忍不住会想吃东西,他曾有过一次吞下几个生鸡蛋的纪录,以解口腹之欲。Harry Hillman在圣路易奥运会400公尺跨栏的成绩,超越当时的世界纪录,但因那次奥运会所使用的栏架高度不足,因此他的纪录不被承认。不过他在1909年4月创下一项世界纪录,与Lawson Robertson写下100码两人三脚11秒整的世界纪录。

  ◆马拉松赛中的新闻人物

  他是来自古巴的费利克斯•卡哈尔。这位哈瓦那邮差,未受过任何正规训练, 8月30日马拉松赛时,他身着长袖衫、长裤子和笨重的皮靴出现在起跑线上,好心的人们临时给他剪短了衫袖和裤管,并借来一双轻便的鞋子。比赛开始他一直跑在较前面,途中因饥渴难耐,他便跑进一家果园,吃了几个青苹果,因此与他人落下了距离,最后仍跑了个第四名,虽不是冠军人物,但他那些不平常的事情,却在圣路易斯传为佳话。

  ◆阴差阳错

  本届奥运会马拉松比赛在8月30日举行,全程共40 公里。当美国选手弗雷德•洛茨跑完12公里后,身体忽感不适,两脚抽筋,随后便搭上一辆过路汽车。汽车拉他走了17公里后,他下车继续向前跑。当他第一个到达终点时,全场观众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乐队奏起了美国国歌。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女儿爱丽丝.罗斯福授给他一枚金灿灿的奖牌。但是时隔不久,跑在洛茨后面的美国另一名选手托.希克斯进入了运动场。洛茨的骗局被揭穿了,他辩解说:我是来拿衣服的,一进入运动场,就出现了那样热烈的场面,我来不及解释。洛茨被取消资格,并受到美国田联的惩处。结果,圣路易斯奥运会马拉松冠军最后被希克斯获得。但他也是在精疲力尽跑不动的时候注射了两针并喝了杯法国白兰地而跑到终点的。但获知真情时,虚假成绩已无法更改,希克斯捡了一个便宜。

  ◆只有一人参加的决赛

  在4人参加的400米跑决赛中,美国队占3人,英国选手霍尔斯韦是第二道。由于当时的400米跑是不分道次的,因此快到终点的时候便发生了冲突。三道的罗宾从霍尔斯韦面前横切到里圈,一道的卡彭特又斜刺里向终点冲去,霍尔斯韦为了超越他们,就绕道向前猛冲,这时,卡彭特故意用臂肘撞击霍的胸部,当霍跑在前面时,他又用手抓住人家的短裤,结果裁判发出了犯规的信号,并宣布比赛无效。两天后,决赛重新举行,只剩下霍尔斯韦、罗宾和泰勒获准参赛。然而,2名美国运动员却宣布退出比赛以示抗议。但根据比赛规程,决赛照样继续举行,霍单枪匹马的跑完了全程,用了50"的时间取得了这块金牌。

  ◆不解之迷

  第三届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的起点和终点均设在当做田径场的跑马场跑道上,路线是在巴黎市区转上一圈后再折回。这一天,巴黎市民纷纷涌上街头,观看这一体坛盛事。由于参加这次马拉松比赛的19名选手中只有法国选手对巴黎的大街小巷了如指掌,拐弯时可以“抄近路”,从而占了不少便宜。结果,法国人泰阿托以2:59′45〃最先到达终点,获得冠军。外国选手可倒了霉,走着走着就糊涂了,绕了不少的弯路,尤其是瑞典19岁的小伙子法斯特,本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却被一名警察指错了路,最终只获得第三名。事后,那位警察由于极度内疚,自杀身亡。美国选手牛顿赛后曾说:“我跑过半程时就领先了,直至终点并没有任何人超过我,我以为是获得了冠军,怎么会有人在我前面呢?真是不解之迷。”

  第二十届奥运会

  ◆奥运金牌失而复得

  乌干达选手阿基•布阿在1972第20届奥运会上,夺得400米栏的金牌,并打破了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后来在乌干达国内发生政变时,阿基•布阿在兵慌马乱中不慎把金牌丢失了。他为此心痛不已,后来他为原联邦德国一家名叫“PUMA”的体育用品公司作广告。PUMA公司利用这位奥运明星大赚其钱。为了奖励这位来自非洲的奥运英雄,特意为他制作了一块与奥运会金牌一模一样的奖牌发给了他,作为对他的鼓励与补偿!

  ★第二十一届奥运会

  ◆“沉重”的口香糖

  在1976年举行的第21届奥运会上,美国摔跤运动员法里纳赛前称体重时,指示灯亮了,表明他的体重已超过级别标准,他赶紧脱去背心,指示灯没有灭,他又赶紧把太阳镜扔到一边,灯仍然不灭。法里纳急了低声骂了一句,顺口吐掉了嘴里的口香糖,就在这一刹那,指示灯灭了。他转忧为喜,得意洋洋地走上赛场。这小小的口香糖差点误了大事!

  ★第二十二届奥运会

  ◆心有灵犀 孪生兄弟勇夺冠

  在奥运会的历史上有过为数不多孪生兄弟共同登上领奖台的故事:在1980年第22届奥运会赛艇目比赛中,民主德国的兰德福格特孪生兄弟(生于1951年3月23日)大出风头,其成绩无人可比。兄弟两人不仅体型、相貌、爱好等都十分相似,连他们娶的妻子也都是赛艇运动员。兄弟俩在双人无舵的比赛中,曾获1976、1980年两届奥运会冠军。从1974年开始多次荣登世界锦标赛榜首,孪生兄弟因遗传基因关系,在集体项目中比常人更能配合默契,更能动作协调、更能心领神会。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吧!

  ★第二十三届奥运会

  ◆参加奥运不为奖牌为保命

  悉尼作为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为世人所瞩目,但是这里人民的健康状态却不能与其举办奥运会的身份相适应。日前,澳大利亚健康研究院进行了一项抽样调查,其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被调查的对象是18至34岁的澳大利亚人。调查发现,尽管总体上吸毒的男人大大减少,但这并没有促使他们走上体育场进行锻炼。另一结果表明,澳大利亚全国运动员总人数比起5年前少了许多,而超过体重的男人却高于5年前统计时的11.9%。在这5年中,全国30岁以下的过胖的妇女增加了8%。专家们作出结论,两年前制定在2000年前使全国75%的居民从事体育运动的计划,现在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及时提出这项计划就是为了使悉尼更有把握争得举办权,恰恰相反,5年来仅全国运动员的人数就从70.9%下降到67.6%。

  ◆擅作主张闹风波

  1989年,25届奥运会组委会与国际垒球联合会协商后,单方面宣布将女子垒球比赛列入92年奥运会比赛项目并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宣传。国际垒球联合会立即致函各会员协会,通报这一“特大喜讯。” 国际奥委会对此十分不满,同时重申了它对奥运会比赛项目设置的决定权。巴塞罗那奥运会组委会自知理屈,向国际奥委会表示歉意,重申组委会的筹备将严格遵守奥林匹克宪章规定。至此,这场“女垒风波”也就悄悄平息了。

  ★第二十四届奥运会趣闻

  ◆多人拳击赛

  在汉城奥运会的拳击赛场上,韩国选手道丁一发挥出色,频频击中对手--欧洲冠军保加利亚的赫利斯,但由于他比赫尔斯矮一头,所有道丁一击中多数被判无效。道丁一的教练不满,指责裁判不公。道丁一在观众的呐喊声中疯狂的出拳,虽然他两次击中对方,但自己也两次跌倒。最后,裁判判赫利斯获胜。当裁判把赫利斯举起的手臂放下时,道丁一的教练和助理教练一下子跳进圈内,揪住裁判拳打脚踢。几名韩国官员也以劝架为名,趁机大打出手。观众也骚动起来,空中酒瓶、椅子乱飞,拳台乱成一团。当人们把裁判员从台上拖下来时,他已是面目全非了。

  ◆外人的东西不能吃

  在汉城奥运会上,有的国家在口香糖等小东西里掺杂兴奋剂,使对手在兴奋剂检查时不过关。有一名古巴选手在接受检查时,被告之他服用了兴奋剂。他怎么也想不起来什么时候吃过那种东西。后来,猛然想起他吃过外国人给的口香糖,于是好不容易找到那口香糖的碎末,送交化验后,发现里面确实含有兴奋剂,这才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第二十五届奥运会的趣闻:

  ◆办次奥运 变个模样

  巴塞罗那为了办好第25届夏季奥运会,耗资12.5亿美元把整个巴塞罗那城换了个新模样:它在体育场馆方面的建设成就与其市政建设比起来还逊一筹,它修建了新的通往附近城市的高速公路,新地铁,各个公园栽种了更多的观赏植物,连西班牙广场上的纪念碑也整修一新,具有两千历史有古城巴塞罗那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擅作主张闹风波

  1989年,25届奥运会组委会与国际垒球联合会协商后,单方面宣布将女子垒球比赛列入92年奥运会比赛项目并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宣传。国际垒球联合会立即致函各会员协会,通报这一“特大喜讯。” 国际奥委会对此十分不满,同时重申了它对奥运会比赛项目设置的决定权。巴塞罗那奥运会组委会自知理屈,向国际奥委会表示歉意,重申组委会的筹备将严格遵守奥林匹克宪章规定。至此,这场"女垒风波"也就悄悄平息了。

  ◆异想天开

  澳大利亚墨尔本F1汽车大奖赛组委会官员11月4日表示,他们希望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使F1赛车能够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但不幸的是他在说这些话时,忘记是否该先看一看奥林匹克宪章。对他们的说法,澳大利亚国际奥委会委员高斯立即表示,这个主意有些异想天开,因为奥林匹克宪章不允许靠机械推进的体育项目参加奥运会。

  ◆战胜病魔的王义夫

  我国射击运动员王义夫,在来亚特兰大之前就病魔缠身,他是坐着轮椅被抬上飞机的。比赛前一天,他曾两次昏厥,当领队问他能不能参加比赛时,他坚定地说,“我死也要死在靶台上”。第二天他不仅参加了比赛,而且在打最后一枪之前还领先第二名3.8环。但在他准备打最后一枪时,比赛场上突然停电,在王义夫支撑病体再次站到靶台前时,他眼前已是一片漆黑,硬是凭直觉打了6.5环,打完后便昏了过去。他仅以0.1环之差屈居第二。他的这种忘我的拼搏精神,受到了国内外人们的高度赞扬和敬佩。

  ★第二十六届奥运会

  ◆"艾滋病教育"

  美国亚特兰大市富尔顿镇的一名官员日前表示,要对参加1996年奥运会的所有运动员进行HIV(艾滋病等)和艾滋病的教育。该镇委员会主席斯坎达尔基斯说:“我们还要与州卫生部合作,要求奥运会组委会制订出措施,使到我们城市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艾滋病的教育。” 富尔顿镇位于亚市中心,是1996年奥运会主会场所在地。他们决定此举的原因是洛加尼斯带着HIV参加了1988年年汉城奥运会,并由此而引发发一场风波。斯坎达尔基斯想要从立法的角度让所有参赛运动员接受艾滋检查,但他在现有法律中找不到相关条文。但他认为:“这不会影响我们执行教育计划的努力,我们的目的是防止我市的居民感染上艾滋病毒。” 国际奥委会已宣布,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不进行文艾滋病检查。亚特兰大组委会主席佩恩也表示,他不认为运动员在参加奥运会时有感染上艾滋病的危险。他在得知富尔顿镇的行动后表示:“就我目前所知,我们的组委会不会把艾滋病教育一事放进日程里。” 在申办2000年奥运会时牛气冲天的悉尼市现在碰到了一个令市民头疼的问题,申办时许多赞助商许诺的大笔赞助款项等到了真正需要它们的时候,都纷纷找理由拒绝不交付,一下子使得悉尼奥运会组委会财政异常拮据,大约少了6亿澳元,约4.32亿美元,由于私营企业并不象上一届政府所想象的那样会热情赞助奥运会,现在奥运村、网球和棒球中心的建设资金根本没有着落,各项比赛场馆的建设自申办成功以来几乎一直在等米下锅,处于停顿状态。

  ★第二十七届奥运会

  ◆身体不合格的奥运主人

  悉尼作为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为世人所瞩目,但是这里人民的健康状态却不能与其举办奥运会的身份相适应。日前,澳大利亚健康研究院进行了一项抽样调查,其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被调查的对象是18至34岁的澳大利亚人。调查发现,尽管总体上吸毒的男人大大减少,但这并没有促使他们走上体育场进行锻炼。另一结果表明,澳大利亚全国运动员总人数比起5年前少了许多,而超过体重的男人却高于5年前统计时的11.9%。在这5年中,全国30岁以下的过胖的妇女增加了8%。专家们作出结论,两年前制定在2000年前使全国75%的居民从事体育运动的计划,现在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及时提出这项计划就是为了使悉尼更有把握争得举办权,恰恰相反,5年来仅全国运动员的人数就从70.9%下降到67.6%。
责任编辑:张晶晶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