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一月全景纪录(四)
2008-06-12 09:15:57 | 来源:新华社
用真情搭起新的家,为受伤的心灵遮风蔽雨;
用爱心撑起一片天,让温暖的阳光驱散阴霾
5月31日,星期六。震后第19天。
位于成都的西南财经大学爱心学校,安置了1000多名来自汶川灾区的孩子。中午时分,穿着统一服装的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手拉手排着队来到食堂吃饭。他们的午餐是:一份米饭、两荤一素3个菜。
几乎同时,在陕西省重灾区宁强县广坪镇金山寺村的简易防震棚里,几十个孩子正在老师的辅导下,有的在画画,有的在做数学题,有的在复习语文……
特大地震灾难,在瞬间吞噬了一切,让孩子失去了学校,失去了老师,失去了同学——
孩子,孩子,孩子!成千上万的灾区孩子,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教育部门紧急应对,宣布受灾严重的县市区延期举行高考;对考上大学的孤残考生将免收学费,提供生活费补助;对没能考上大学的孤残学生,将实行免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全国各地向灾区的孩子,伸出了温情的手——
5月18日上午,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中心敬老院改成的爱心学校,来自彭州、都江堰、绵竹等重灾区的166名孩子在这里复课。
5月29日,来自重灾区安县的500多名小学生,乘专列前往云南昆明,入读当地9所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小学。
在青岛,借读的60多名灾区孩子,被学校当成了宝贝;在北京,对灾区来的孩子减免学费、食宿费……
一顶顶帐篷、一间间活动板房,成了临时教室。震后第6天,在灾区的许多角落,又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
特大地震灾害,使4600多万人受灾,需要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达到1400多万。“受灾人数比北欧5个国家人口的总和还要多。”瑞典紧急事务救助署官员佩尔·约尔奈斯感慨地说:“中国此次赈灾难度之大、需救济人数之多,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屈指可数的。”
“要千方百计向灾区运送食品、饮用水、药品和帐篷、防寒衣被等救灾物资,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震后第一时间,胡锦涛总书记就对受灾群众的安置提出明确要求。
急灾区群众之所急、办灾区群众之所需、解灾区群众之所难。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各部门、各地区紧急行动——
国务院决定在3个月内向灾区困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1斤口粮和10元补助金,为地震造成的“孤儿、孤老、孤残”每人每月提供600元基本生活费。
3天后,民政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出台了具体的救助政策。
确保灾区生活必需品价格基本稳定——发展改革委出台具体措施。
及时将地方储备中成品粮油储备投放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国家粮食局向各地提出要求。
16.4万吨中央储备粮油紧急投放地震灾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立即部署。
筹集并发出粮油14200吨——四川省粮食部门想方设法、挖掘潜力……
血浓于水,手足情深。成都、北京、石家庄、上海、重庆……人们排起长队,捐款、捐物、献血,汇聚成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截至6月10日12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444.32亿元。7300多万名共产党员更以67亿多元的“特殊党费”,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真情牵挂。
饮水安全,关系重大。
一组组环保、水利、卫生人员紧急赶赴灾区检测水质,一台台移动制水设备和净水器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一包包饮用水消毒药剂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一辆辆送水车穿行在受灾的城镇和乡村……6月5日,水利部宣布,在基本解决四川灾区570多万人的应急供水后,将争取实现为受灾群众人均日供水20升以上的目标。
这是一项万分紧迫的任务——
灾区急需救灾帐篷!
灾区急需过渡安置房!
党中央、国务院紧急部署,要求在一个月内向灾区提供90万顶帐篷,同时安排专项资金,为灾区首批建造100万套过渡安置房。
受灾群众住的问题,牵动着党和国家的最高层。5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前往浙江湖州的帐篷生产企业,实地考察救灾帐篷生产情况。3天后,总书记又前往河北省廊坊市,考察过渡安置房生产情况。
“灾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在一家家救灾帐篷和过渡安置房生产企业的车间里,机器不停运转,灯火彻夜长明。有的企业推掉了其他商业合同,有的企业紧急扩大生产规模,有的企业把员工中的共产党员组成了突击队……一切只有一个目标:让受灾群众早日住进“新家”。
这是一组让人宽慰的数字:截至6月10日12时,全国已向灾区调运救灾帐篷100多万顶、被子470多万床、衣物近1400万件。在四川灾区,68100套过渡安置房已经安装。来自各地的大批过渡安置房正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
伤痕累累的大地上,又见袅袅炊烟;集中安置点附近,商铺重新开张;帐篷学校前,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古老的中国,经受无数历史沧桑,屹立不倒;灾区的人民,从地震废墟中站起,更加坚强。
用爱心撑起一片天,让温暖的阳光驱散阴霾
5月31日,星期六。震后第19天。
位于成都的西南财经大学爱心学校,安置了1000多名来自汶川灾区的孩子。中午时分,穿着统一服装的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手拉手排着队来到食堂吃饭。他们的午餐是:一份米饭、两荤一素3个菜。
几乎同时,在陕西省重灾区宁强县广坪镇金山寺村的简易防震棚里,几十个孩子正在老师的辅导下,有的在画画,有的在做数学题,有的在复习语文……
特大地震灾难,在瞬间吞噬了一切,让孩子失去了学校,失去了老师,失去了同学——
孩子,孩子,孩子!成千上万的灾区孩子,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教育部门紧急应对,宣布受灾严重的县市区延期举行高考;对考上大学的孤残考生将免收学费,提供生活费补助;对没能考上大学的孤残学生,将实行免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全国各地向灾区的孩子,伸出了温情的手——
5月18日上午,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中心敬老院改成的爱心学校,来自彭州、都江堰、绵竹等重灾区的166名孩子在这里复课。
5月29日,来自重灾区安县的500多名小学生,乘专列前往云南昆明,入读当地9所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小学。
在青岛,借读的60多名灾区孩子,被学校当成了宝贝;在北京,对灾区来的孩子减免学费、食宿费……
一顶顶帐篷、一间间活动板房,成了临时教室。震后第6天,在灾区的许多角落,又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
特大地震灾害,使4600多万人受灾,需要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达到1400多万。“受灾人数比北欧5个国家人口的总和还要多。”瑞典紧急事务救助署官员佩尔·约尔奈斯感慨地说:“中国此次赈灾难度之大、需救济人数之多,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屈指可数的。”
“要千方百计向灾区运送食品、饮用水、药品和帐篷、防寒衣被等救灾物资,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震后第一时间,胡锦涛总书记就对受灾群众的安置提出明确要求。
急灾区群众之所急、办灾区群众之所需、解灾区群众之所难。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各部门、各地区紧急行动——
国务院决定在3个月内向灾区困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1斤口粮和10元补助金,为地震造成的“孤儿、孤老、孤残”每人每月提供600元基本生活费。
3天后,民政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出台了具体的救助政策。
确保灾区生活必需品价格基本稳定——发展改革委出台具体措施。
及时将地方储备中成品粮油储备投放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国家粮食局向各地提出要求。
16.4万吨中央储备粮油紧急投放地震灾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立即部署。
筹集并发出粮油14200吨——四川省粮食部门想方设法、挖掘潜力……
血浓于水,手足情深。成都、北京、石家庄、上海、重庆……人们排起长队,捐款、捐物、献血,汇聚成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截至6月10日12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444.32亿元。7300多万名共产党员更以67亿多元的“特殊党费”,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真情牵挂。
饮水安全,关系重大。
一组组环保、水利、卫生人员紧急赶赴灾区检测水质,一台台移动制水设备和净水器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一包包饮用水消毒药剂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一辆辆送水车穿行在受灾的城镇和乡村……6月5日,水利部宣布,在基本解决四川灾区570多万人的应急供水后,将争取实现为受灾群众人均日供水20升以上的目标。
这是一项万分紧迫的任务——
灾区急需救灾帐篷!
灾区急需过渡安置房!
党中央、国务院紧急部署,要求在一个月内向灾区提供90万顶帐篷,同时安排专项资金,为灾区首批建造100万套过渡安置房。
受灾群众住的问题,牵动着党和国家的最高层。5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前往浙江湖州的帐篷生产企业,实地考察救灾帐篷生产情况。3天后,总书记又前往河北省廊坊市,考察过渡安置房生产情况。
“灾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在一家家救灾帐篷和过渡安置房生产企业的车间里,机器不停运转,灯火彻夜长明。有的企业推掉了其他商业合同,有的企业紧急扩大生产规模,有的企业把员工中的共产党员组成了突击队……一切只有一个目标:让受灾群众早日住进“新家”。
这是一组让人宽慰的数字:截至6月10日12时,全国已向灾区调运救灾帐篷100多万顶、被子470多万床、衣物近1400万件。在四川灾区,68100套过渡安置房已经安装。来自各地的大批过渡安置房正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
伤痕累累的大地上,又见袅袅炊烟;集中安置点附近,商铺重新开张;帐篷学校前,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古老的中国,经受无数历史沧桑,屹立不倒;灾区的人民,从地震废墟中站起,更加坚强。
责任编辑:韩京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