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是“白衣天使”也是“白衣战士”
——献给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医疗卫生工作者
2008-06-11 13:30:46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何丰伦、叶建平、朱旭东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里氏8级的特大地震袭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受灾人数最多、救灾难度最大的一场地震灾害。“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震后1小时,中央作出的重要指示随电波传到震区,传遍全国。
治病救人、转移伤员、严防疫情……6万医疗卫生“大军”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与死神赛跑,掀起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生死救援,唱响了一曲曲慷慨悲壮的“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的时代之歌。
他们是平日生活里群众口中的“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
他们是抗震救灾时百姓心中的“白衣战士”——冲锋陷阵,是他们的责任。
生死时速:“白衣战士”奔赴前线
北川告急、汶川告急、青川告急……
灾情紧急,人命关天,救人成了压倒一切的工作。
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卫生厅第一时间启动了抗震救灾应急预案,一支支应急医疗队伍开始向灾区冲锋。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也已整装待发。
12日15时,距离地震发生仅半个小时,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等医院专家组成的应急医疗队开始向震中汶川进发,打响了医疗卫生“大军”奔赴灾区火速救援的“第一枪”。
这支应急医疗队急救车队队长王永茂说:“救护车拉开警报一路狂奔,早一分钟到达就能多救一条命。巨石拦路、道路中断,我们又连夜赶到灾情严重的北川,在那里开展应急抢救和转运伤员。”
13日零时30分,这支应急医疗队终于抵达北川羌族自治县开展救援。四川省卫生厅12日共派出28支、90余人的医疗、疾控队伍和28台救护车携带着相关急救药品、器械奔赴汶川、什邡、绵竹、北川等地。
这是一场众志成城的全国抗震救灾战役。
5月12日深夜,卫生部召开紧急党组会,在与四川通信中断、灾情不明的情况下,启动了一级卫生应急响应机制,先紧急抽调北京、天津、江苏、山东的700名医务人员组织应急医疗队,于次日急援灾区,并连夜从邻近几省和部队紧急调用大批血液、代血浆、药品和器械随队前往。
当晚,许多省、区、市卫生部门领导同志致电卫生部,主动要求派遣医疗队,奔赴救灾最前线,并表示所有医疗卫生人员都已做好准备,只等一声令下,即可出发。
5月13日凌晨,由来自第三军医大学三所附属医院及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血液中心与三所市级医疗单位的专家组成的101人的应急救援队抵达灾区,成为全国第一支进入地震灾区的外省医疗队。
黄金动员:“一切都是为了拯救生命!”
把保证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这既是抗震救灾最重要的任务,也是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时间就是生命。在地震后的短短几天里,各省、区、市卫生部门纷纷向灾区派出了医疗队。这些医疗队,有些是卫生部指派的,但更多的则是自发的,或是“先斩后奏”的。
当人民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他们打破省际和单位的界限,自觉地、积极地履行自身的天职和责任——救死扶伤。
——“咱多出一分力,群众就少受一份罪”。
年近50岁的解放军二炮总医院副院长李志韧,带领医院92名医护人员,从5月14日开始,冒着塌方和泥石流的危险,连续转战北川、绵竹和安县等灾区。她说:“抢救伤员的工程兵在哪儿,我们的医护人员就应该出现在哪儿,这样才能确保掩埋在废墟中的群众能抢得出、救得下、治得活。”
“医疗队应该走村入户,送医送药。”李志韧在动员会上对医疗队员说,“灾区哪里有伤病员,我们就往哪里去。”短短6天时间,他们就走遍了16个乡镇、78个村寨,巡视8000多人。李志韧的脚底板布满了水泡,脚面和小腿也肿起好高,多次累得晕倒在抢救现场。
——爱,让废墟开放出一朵朵“生命之花”。
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教导大队卫生所负责人、女医师石云川主动请缨,带领22名女兵,奔赴救灾第一线抢救伤员,先后对28个被掩埋在废墟里的重症患者、1400多个伤病员进行救护,被灾区群众称为废墟上的“生命天使”。
为确保手术成功,她带领大家多次论证,努力寻求最佳治疗方案:能用小手术治疗的,尽量不动大手术;能采用保守治疗的,尽量不截肢。即使是面对几乎坏死的上肢或下肢,石云川和队员们在“截与不截”之间也要论证许久,最终作出结论。
——平均年龄75岁,仍如年轻人般冲锋在前。
5月12日下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医疗队的11名专家教授主动请缨:“我们都参加过‘98抗洪抢险’‘抗击非典’和‘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等重大救灾活动,具有救治经验,恳请批准我们参加医疗队……”
这批专家中年龄最大是神经外科专家余泽、老年病专家黄尚珍。他们都已经60岁了。
黄尚珍的左腿曾经骨折,大拇指僵直,双脚走路就疼痛,但她毫不介意;曾被评为“全军优秀护士”的邓胜平,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疾病,她悄悄随身带了一个月的药物;57岁的卢绮萍,出发前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接到随医疗队出发的命令后,她二话不说,抹去眼泪,背起了行囊……
卢绮萍腿部受伤拄着棍子看伤员;汤韧全身过敏仍全力救治伤员;王启全、黄尚珍和邓胜平在天池乡差一点被乱石砸中;余泽连续48个小时在受灾严重的什邡市蓥华镇,救治受伤群众……
让人们记住的还有解放军总医院高级专家医疗队队员、79岁的卢世璧院士利用片刻休息时间给外孙女的一条短信——“全身大汗,短袖衣衫;骨伤三百,手术等待;医疗队员,被阻途间;路途艰险,一心向前;志愿者多,全来捐献;众志成城,定可胜天。”
万人大转移:绵延千里的生命接力
“我们要尽一切努力,不仅要延续生命,而且要让生命健全。”医院病人超员、医疗资源紧缺、医务人员超负荷运转……这些问题困扰着抗震救灾的一线。
5月17日下午,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提出:要全力开展有序、有效的救治,保护伤员生命安全;统筹周边省、市医疗资源,适度分流、转运、收治受伤群众。
重庆腾出5000张床位、陕西交来申请、云南递上请战书……为灾区伤员的生命安全,为四川减压,为国家分忧,全国各地纷纷高举双手,向受灾同胞敞开胸怀。
5月17日,重庆市卫生局55辆救护车从绵阳接走59名病情较重的伤员;
5月19日,首列转送伤员专列载着206名伤员驶上新生的旅程;
5月20日,首趟运送伤员“爱心号”航班展翼,将36名重伤员以最快的速度护送至广州接受治疗。
……
一场伤员大转运、大护送、大救治活动,一场绵延千里的生命接力在全国迅速展开,成为灾后救治工作的又一壮举。
截至5月29日,四川灾区已累计转送伤员8678人。卫生部决定,将转送地震伤员的总数由原计划的8000人调整为1万人,接收地为20个省、区、市。
每过一辆救护车就能听到一阵掌声,每走一路都能看到关切的目光!
东航航班上,每位伤员手腕上都绑着一根蓝色的腕带,上面写着病人姓名、病床号、病情等资料。这是华西医院的护士医生们连夜赶出来的,以避免伤员转移后出现差错。
机舱的座椅拆了,腾出空间安放伤员。细心的机务人员还用绳索将担架的四个角固定,防止飞机颠簸时弄痛伤员们的伤口;专列的每节列车都卸掉一扇窗户,掀起所有的中铺并用专业卡锁锁住,以便伤员直接上车安卧;飞机、列车上的急救设备配备齐全,以便进行及时的治疗……
为了高效地接收伤员入院,赴川迎接伤员的护士以短信的方式向后方提供伤员的基本信息。
在全国十几个省区市的各大医院内,在专门收治地震灾区伤员的“爱心病房”,大批的医护人员、志愿者正在全情投入这场救治同胞的“爱心接力”。
山东烟台毓璜顶医院创伤骨科病房近200米长的走廊里,一夜间出现了50多张病床。得知医院要接收灾区伤员,病人们主动腾出了病房。
心理干预:让爱的翅膀助你飞越绝望
拯救生命的同时,还需要拯救心灵。
肉体的创伤容易治疗,心灵的伤痕难以弥合。
针对灾后心理疾病的问题,5月15日,卫生部就颁布了发布了《心理危机干预》方案,5月19日印发了《紧急心理卫生干预指导原则》,指导专业人员开展心理救援工作。
此后,灾后受灾地区的精神病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的专业人员立即组织起来,开展心理救援工作。卫生部派出的医疗队中也都有心理卫生工作人员,赶赴灾区开展心理救援工作。他们深入到灾区一线学校、社区、部队、医院,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治疗。
重灾区平武县南坝镇檬子树村同一家庭的2对双胞胎,14岁的双胞胎姐妹唐萍、唐菊和7岁的双胞胎兄弟唐楷、唐瑜,在被救援人员发现时,目光呆滞,沉默寡言,眼里透露出的是惊恐、逃避、麻木、忧郁……
5月22日上午,南京军区心理干预分队心理专家宋梓祥和李光耀在进村入户巡诊时,敏锐地发现,如果不及时对4姐弟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将会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经过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姐弟4人向宋梓祥和李光耀打开了心扉。姐弟4人同在南坝镇小学上学,地震中,学校的3层教学楼全部倒塌,许多师生遇难。尽管他们在教学楼轰然倒塌瞬间侥幸逃生,但声嘶力竭的哭喊声把他们吓坏了。后来,他们每天都感到大地在摇动坍塌,梦中时常感到有同学在喊“救命”。
针对他们的病情,张理义和宋梓祥、李光耀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引导他们把内心的害怕、担心、恐惧发泄出来。然后采取家庭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和松弛训练,纠正他们心理不良反应。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黎乐群敏锐地发现,接收伤员的爱心病房已从手术高峰期逐渐进入病人康复期,病人正在进入机能和心理的康复过程中。
每一个小小的动作,都传递着无尽的关爱;每一次无言的注视,都送来了满心的温暖——这些正是家园尽毁、亲人离散的伤员最急切需要的。
住进广东佛山市中医院以来,什邡洛水中学受伤的高一学生黄代强已经逐渐摆脱了因为落课而焦虑的心理。佛山四中专门为他在医院开设了临时课堂,由指定教师为他补习。正逐渐恢复信心的黄代强最盼望的就是治好手伤:“我的手能写字以后,第一个就要写‘感谢’。”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
治病救人、转移伤员、严防疫情……6万医疗卫生“大军”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与死神赛跑,掀起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生死救援,唱响了一曲曲慷慨悲壮的“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的时代之歌。
他们是平日生活里群众口中的“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
他们是抗震救灾时百姓心中的“白衣战士”——冲锋陷阵,是他们的责任。
生死时速:“白衣战士”奔赴前线
北川告急、汶川告急、青川告急……
灾情紧急,人命关天,救人成了压倒一切的工作。
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卫生厅第一时间启动了抗震救灾应急预案,一支支应急医疗队伍开始向灾区冲锋。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也已整装待发。
12日15时,距离地震发生仅半个小时,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等医院专家组成的应急医疗队开始向震中汶川进发,打响了医疗卫生“大军”奔赴灾区火速救援的“第一枪”。
这支应急医疗队急救车队队长王永茂说:“救护车拉开警报一路狂奔,早一分钟到达就能多救一条命。巨石拦路、道路中断,我们又连夜赶到灾情严重的北川,在那里开展应急抢救和转运伤员。”
13日零时30分,这支应急医疗队终于抵达北川羌族自治县开展救援。四川省卫生厅12日共派出28支、90余人的医疗、疾控队伍和28台救护车携带着相关急救药品、器械奔赴汶川、什邡、绵竹、北川等地。
这是一场众志成城的全国抗震救灾战役。
5月12日深夜,卫生部召开紧急党组会,在与四川通信中断、灾情不明的情况下,启动了一级卫生应急响应机制,先紧急抽调北京、天津、江苏、山东的700名医务人员组织应急医疗队,于次日急援灾区,并连夜从邻近几省和部队紧急调用大批血液、代血浆、药品和器械随队前往。
当晚,许多省、区、市卫生部门领导同志致电卫生部,主动要求派遣医疗队,奔赴救灾最前线,并表示所有医疗卫生人员都已做好准备,只等一声令下,即可出发。
5月13日凌晨,由来自第三军医大学三所附属医院及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血液中心与三所市级医疗单位的专家组成的101人的应急救援队抵达灾区,成为全国第一支进入地震灾区的外省医疗队。
黄金动员:“一切都是为了拯救生命!”
把保证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这既是抗震救灾最重要的任务,也是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时间就是生命。在地震后的短短几天里,各省、区、市卫生部门纷纷向灾区派出了医疗队。这些医疗队,有些是卫生部指派的,但更多的则是自发的,或是“先斩后奏”的。
当人民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他们打破省际和单位的界限,自觉地、积极地履行自身的天职和责任——救死扶伤。
——“咱多出一分力,群众就少受一份罪”。
年近50岁的解放军二炮总医院副院长李志韧,带领医院92名医护人员,从5月14日开始,冒着塌方和泥石流的危险,连续转战北川、绵竹和安县等灾区。她说:“抢救伤员的工程兵在哪儿,我们的医护人员就应该出现在哪儿,这样才能确保掩埋在废墟中的群众能抢得出、救得下、治得活。”
“医疗队应该走村入户,送医送药。”李志韧在动员会上对医疗队员说,“灾区哪里有伤病员,我们就往哪里去。”短短6天时间,他们就走遍了16个乡镇、78个村寨,巡视8000多人。李志韧的脚底板布满了水泡,脚面和小腿也肿起好高,多次累得晕倒在抢救现场。
——爱,让废墟开放出一朵朵“生命之花”。
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教导大队卫生所负责人、女医师石云川主动请缨,带领22名女兵,奔赴救灾第一线抢救伤员,先后对28个被掩埋在废墟里的重症患者、1400多个伤病员进行救护,被灾区群众称为废墟上的“生命天使”。
为确保手术成功,她带领大家多次论证,努力寻求最佳治疗方案:能用小手术治疗的,尽量不动大手术;能采用保守治疗的,尽量不截肢。即使是面对几乎坏死的上肢或下肢,石云川和队员们在“截与不截”之间也要论证许久,最终作出结论。
——平均年龄75岁,仍如年轻人般冲锋在前。
5月12日下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医疗队的11名专家教授主动请缨:“我们都参加过‘98抗洪抢险’‘抗击非典’和‘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等重大救灾活动,具有救治经验,恳请批准我们参加医疗队……”
这批专家中年龄最大是神经外科专家余泽、老年病专家黄尚珍。他们都已经60岁了。
黄尚珍的左腿曾经骨折,大拇指僵直,双脚走路就疼痛,但她毫不介意;曾被评为“全军优秀护士”的邓胜平,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疾病,她悄悄随身带了一个月的药物;57岁的卢绮萍,出发前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接到随医疗队出发的命令后,她二话不说,抹去眼泪,背起了行囊……
卢绮萍腿部受伤拄着棍子看伤员;汤韧全身过敏仍全力救治伤员;王启全、黄尚珍和邓胜平在天池乡差一点被乱石砸中;余泽连续48个小时在受灾严重的什邡市蓥华镇,救治受伤群众……
让人们记住的还有解放军总医院高级专家医疗队队员、79岁的卢世璧院士利用片刻休息时间给外孙女的一条短信——“全身大汗,短袖衣衫;骨伤三百,手术等待;医疗队员,被阻途间;路途艰险,一心向前;志愿者多,全来捐献;众志成城,定可胜天。”
万人大转移:绵延千里的生命接力
“我们要尽一切努力,不仅要延续生命,而且要让生命健全。”医院病人超员、医疗资源紧缺、医务人员超负荷运转……这些问题困扰着抗震救灾的一线。
5月17日下午,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提出:要全力开展有序、有效的救治,保护伤员生命安全;统筹周边省、市医疗资源,适度分流、转运、收治受伤群众。
重庆腾出5000张床位、陕西交来申请、云南递上请战书……为灾区伤员的生命安全,为四川减压,为国家分忧,全国各地纷纷高举双手,向受灾同胞敞开胸怀。
5月17日,重庆市卫生局55辆救护车从绵阳接走59名病情较重的伤员;
5月19日,首列转送伤员专列载着206名伤员驶上新生的旅程;
5月20日,首趟运送伤员“爱心号”航班展翼,将36名重伤员以最快的速度护送至广州接受治疗。
……
一场伤员大转运、大护送、大救治活动,一场绵延千里的生命接力在全国迅速展开,成为灾后救治工作的又一壮举。
截至5月29日,四川灾区已累计转送伤员8678人。卫生部决定,将转送地震伤员的总数由原计划的8000人调整为1万人,接收地为20个省、区、市。
每过一辆救护车就能听到一阵掌声,每走一路都能看到关切的目光!
东航航班上,每位伤员手腕上都绑着一根蓝色的腕带,上面写着病人姓名、病床号、病情等资料。这是华西医院的护士医生们连夜赶出来的,以避免伤员转移后出现差错。
机舱的座椅拆了,腾出空间安放伤员。细心的机务人员还用绳索将担架的四个角固定,防止飞机颠簸时弄痛伤员们的伤口;专列的每节列车都卸掉一扇窗户,掀起所有的中铺并用专业卡锁锁住,以便伤员直接上车安卧;飞机、列车上的急救设备配备齐全,以便进行及时的治疗……
为了高效地接收伤员入院,赴川迎接伤员的护士以短信的方式向后方提供伤员的基本信息。
在全国十几个省区市的各大医院内,在专门收治地震灾区伤员的“爱心病房”,大批的医护人员、志愿者正在全情投入这场救治同胞的“爱心接力”。
山东烟台毓璜顶医院创伤骨科病房近200米长的走廊里,一夜间出现了50多张病床。得知医院要接收灾区伤员,病人们主动腾出了病房。
心理干预:让爱的翅膀助你飞越绝望
拯救生命的同时,还需要拯救心灵。
肉体的创伤容易治疗,心灵的伤痕难以弥合。
针对灾后心理疾病的问题,5月15日,卫生部就颁布了发布了《心理危机干预》方案,5月19日印发了《紧急心理卫生干预指导原则》,指导专业人员开展心理救援工作。
此后,灾后受灾地区的精神病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的专业人员立即组织起来,开展心理救援工作。卫生部派出的医疗队中也都有心理卫生工作人员,赶赴灾区开展心理救援工作。他们深入到灾区一线学校、社区、部队、医院,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治疗。
重灾区平武县南坝镇檬子树村同一家庭的2对双胞胎,14岁的双胞胎姐妹唐萍、唐菊和7岁的双胞胎兄弟唐楷、唐瑜,在被救援人员发现时,目光呆滞,沉默寡言,眼里透露出的是惊恐、逃避、麻木、忧郁……
5月22日上午,南京军区心理干预分队心理专家宋梓祥和李光耀在进村入户巡诊时,敏锐地发现,如果不及时对4姐弟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将会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经过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姐弟4人向宋梓祥和李光耀打开了心扉。姐弟4人同在南坝镇小学上学,地震中,学校的3层教学楼全部倒塌,许多师生遇难。尽管他们在教学楼轰然倒塌瞬间侥幸逃生,但声嘶力竭的哭喊声把他们吓坏了。后来,他们每天都感到大地在摇动坍塌,梦中时常感到有同学在喊“救命”。
针对他们的病情,张理义和宋梓祥、李光耀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引导他们把内心的害怕、担心、恐惧发泄出来。然后采取家庭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和松弛训练,纠正他们心理不良反应。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黎乐群敏锐地发现,接收伤员的爱心病房已从手术高峰期逐渐进入病人康复期,病人正在进入机能和心理的康复过程中。
每一个小小的动作,都传递着无尽的关爱;每一次无言的注视,都送来了满心的温暖——这些正是家园尽毁、亲人离散的伤员最急切需要的。
住进广东佛山市中医院以来,什邡洛水中学受伤的高一学生黄代强已经逐渐摆脱了因为落课而焦虑的心理。佛山四中专门为他在医院开设了临时课堂,由指定教师为他补习。正逐渐恢复信心的黄代强最盼望的就是治好手伤:“我的手能写字以后,第一个就要写‘感谢’。”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
责任编辑:韩京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