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离,为了零伤亡——唐家山抢险绵阳转移安置群众纪实
2008-06-11 08:37:40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王圣志 汪延 林艳兴 赵颖全
6月10日,汹涌的洪水穿越北川、穿越兰成渝输油管线、穿越宝成铁路涪江大桥,以最高峰值达7100立方米/秒的流量,通过绵阳。
库容量高达2亿多立方米的唐家山堰塞湖泄洪,创造了无一人伤亡的奇迹。
这是一次自然的灾难与人类坚忍的比拼。为了应对唐家山堰塞湖随时可能发生的溃坝,确保人民群众生命绝对安全,5月30日,绵阳市按三分之一溃坝的情形,转移安置了21万多人。
十多天来,绵阳252个安置点帐篷连营。一个个流动街道办事处、流动医疗队、帐篷学校、流动超市支撑的“帐篷社区”里,有等待避险预警的焦虑,有忍受帐篷里40摄氏度高温的不便,更有干部群众融洽鱼水情,邻里互助一家亲的“帐篷精神”。
特殊日子里的特殊关爱:幼有所学,老有所安
“唐家山堰塞湖洪峰已经抵达绵阳。”被安置在教室里居住的李发科老人,听到高音喇叭播送洪水到来的消息时,显得很平静。他说:“我们搬到这么高的地方,安全得很。”
6月3日下午,游仙区的干部开车把85岁的李发科与84岁的老伴张户华接到在学校里临时建立的“老年公寓”居住。
“老年公寓”里,有医护人员,还有志愿者专门为老人做可口的饭菜。
负责群众转移安置工作的绵阳市副市长林新说,在这次空前规模的群众转移安置中,最让政府揪心的是老人和孩子。他们是最需要特别关爱和帮助的群体。
记者在涪城区川音绵阳艺术学院安置点“老幼活动区”看到,十几名七八十岁的老人正坐在活动板房里看电视,房间里比较凉爽。洪水到来了,他们没有一点惊慌。79岁的宋天明老人说:“洪水一过,我们就可以回家种地了。”
从搬到安置点以来,宋天明老人就得到政府的特殊照顾。“政府怕我们热,专门让我们到活动板房休息;怕我们着急,每天用车把我们老年人拉到山清水秀的地方散散心、纳纳凉;医生每天给我们体检一次,还给我们送来绿豆汤、降暑药。一下子安置这么多人,政府还对我们特殊照顾,真让我们感激不尽啊!”
得到特别照顾的还有孩子。塘汛镇五大队的熊武旭抱着小孙女在休息室里纳凉,不时有老人过来逗逗这个可爱的婴儿。熊武旭说:“医生每天两次来给小孩检查身体,政府还给孩子送来了奶粉。”
6月4日,在涪城区疏散群众川音安置点帐篷学校里,初一A班45名学生坐在帐篷里,开始了地震后的第一堂课。当天上午,经过紧张筹备,涪城区唐家山堰塞湖疏散群众安置点帐篷学校正式开学……琅琅书声在各安置点格外悦耳。
在记者采访的十多个安置点中,帐篷学校都有专门的防暑措施,地面铺着塑料薄膜,喷洒了凉水,帐篷也是双层隔热。
6月9日中午,记者在塘汛镇安置点遇到正在挑选课外书的塘汛镇塘汛小学五年级学生吕磊。她告诉记者,镇政府为学生们在安置点设立了三间“帐篷学校”,搬到安置点后,他们的学业并没有被耽误。对少数没能来帐篷学校的学生,老师还专门组织了补课,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涪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转移群众子女的读书问题,在3万余名群众安全转移到各个安置点,吃、住、就医、防疫等方面工作有序展开的同时,根据各个安置点的不同情况,迅速决定在人数较多、学生较为集中的川音安置点建立一所帐篷学校,在其他人员较少的安置点建立13个流动教学辅导站。
“帐篷社区”里的临时组织:临危不乱,科学有序
从5月30日转移开始,时间一天天过去,唐家山堰塞湖的抢险工作仍在紧张进行,原来只准备三四天生活用品的群众住在闷热的帐篷里,情绪渐渐急躁起来。
“宁可让群众灾前骂,也不能让他们灾后流泪!”绵阳市委书记谭力说。绵阳的几千名干部紧急动员起来,深入各个转移安置点,“一对一”地解决群众生活困难。
一个个世界罕见的“帐篷社区”建立起来了。在“帐篷社区”,干部给每个帐篷编号,每个帐篷有召集人,有组织地发放救灾物资。迅速建立一套科学有序的指挥组织体系,让群众在“帐篷社区”里能过日子,留得下、稳得住。
涪城区转移安置指挥部负责人潘大钦说,市里为了做好安置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在帐篷社区建立了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各个安置点成立指挥部,由本辖区的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指挥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医疗卫生组、综合治安组、后勤保障组等。
安置点一般以镇为单位划定帐篷区域,下设各村帐篷区域,由本村的党支部和村委会负责管理,村下设组,分管本组群众的安置工作。每个帐篷还选出“篷长”,做好卫生等管理工作。
在高效、严密、有序的组织指挥下,一项项社区服务措施迅速到位。
——市水务集团调运洒水车、消防车,为富乐山、园艺区、南山寺、川音绵阳艺术学院、五里堆等沿线运送自来水。组织工程施工人员连续作业,在疏散区域安装临时供水管道,使自来水进入了“帐篷社区”。
——为了让安置群众洗上热水澡、喝上开水,绵阳燃气工程公司的锅炉安装、燃气安装、水管安装三方人员交叉作业,连夜奋战。
——市环卫处工人经过三天三夜奋战,先后在富乐山、白云洞、208厂附近、南山等地抢建出80座临时简易公厕。他们每天除用石灰、除臭剂、灭苍蝇药物进行3次卫生消毒外,还派出7辆环卫车与150余名环卫工人对安置点进行清扫保洁。
——为了方便群众购买日用品,绵阳市迅即组织小商小贩进入各安置点,为他们提供熟食品、热食品和日用品。同时,对疏散安置点的餐饮及主要熟食品价格实行限价临时干预措施。
记者在安置点便民服务区看到,这里饭菜、水果、各种商品供应应有尽有,还有农村信用社帐篷银行、工商、卫生、物价服务点。
在一个水果摊前,记者打听了一下价格,西瓜1.3元/斤;梨2元/斤;香蕉2.5元/斤。摊主李怀东说:“我们现在的销售价格比平时都要低。现在受灾了,如果哄抬物价,那是赚昧心钱。”
细致有效的工作,迅速平抑了群众的焦躁和不安情绪。塘汛镇中心社区“篷长”胡龙海告诉记者:“5月30日,我们紧急疏散后,家里的财产和家禽都没能带上来,临走时很担心。现在警察和留守干部在撤离区昼夜巡逻,帮我们喂养家禽和照看庭院,大家也都放心了。”
今天,记者穿梭于绵阳市的一些“帐篷社区”,看到群众情绪稳定,高音喇叭里不断播报的关于堰塞湖泄洪顺利的消息,让连日来遭受酷暑折磨的人们,疲倦的脸上多了些许喜悦。
群众普遍反映,自从被紧急疏散安置后,政府每天补助每人10元钱和一斤粮,一日三餐有热菜、热饭,可以买到平价日用品,有医务人员防病治病,有洗漱点、厕所、娱乐室、活动室、图书室、帐篷学校等,帐篷还加了防晒网,每两三天,群众可以洗一次热水澡。
持久的坚守凝聚一个希望:大灾之后无伤亡
龙门乡71岁的老人张国忠一边在公路桥边的安置点观看洪水,一边望着桥下房屋上标识的唐家山堰塞湖三分之一溃坝的淹没线,由于堰塞湖平稳泄流,洪水没有漫过淹没线。
从大地震发生后,他已是第四次转移了。张国忠一边喝着啤酒一边说:“政府动用这么多的人力、财力,就是不让一个人伤亡,我们多搬几次家,还有什么话说。”
在江油市桃花山安置点,周裕明和妻子正在帐篷里看电视上有关唐家山堰塞湖的报道。他说,现在安置区的条件好多了。周裕明经营的制衣厂由于处于1/3溃坝泄洪区内,价值数十万元的布料、成衣和设备面临着被洪水卷走的危险。但言谈中,记者根本没有看到他一丝急躁。
周裕明说,那是自己的全部家当,如果被洪水卷走,他夫妻俩就一无所有了。“好在泄洪很顺利,不久我就可以回厂里继续生产了。”周裕明笑着说
塘汛镇塘汛小学五年级学生吕磊熊前挂着一块志愿者的牌子,她告诉记者,她的学校组织了86名同学在安置点担任志愿者。“我们的宗旨是,保护周边环境,维护周边秩序,纠正不良习惯,尽自己微薄之力,做得最好。”
志愿者们每天都自发在帐篷社区里捡垃圾,劝导大人们不要乱丢垃圾。她懂事地说:“老师说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坚持到大水过去,我们就胜利了。”
记者在涪城区川音绵阳艺术学院疏散群众安置点看到,村民张洪同在救灾帐篷旁拉着二胡,老乡们围拢在他的身边,悠扬的乐曲回荡在安置点上空。
老张一边拉着二胡一边对记者说,6月1日,他和家人就来到这个安置点了。刚开始的时候,他没有心思拉二胡。这几天随着条件改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没事的时候他就拉拉二胡,和老乡们一起娱乐娱乐。他说:“等到险情结束了,我一定要和懂乐器的朋友成立一支乐队,好好在一起演奏幸福家园曲。”
“唐家山堰塞湖随时都有溃坝的可能,把大家疏散到这里,就是要确保大家的生命绝对安全,希望能够理解支持配合安置工作,暂时不要回家,有什么困难,党委政府会帮助大家解决。”在富乐山、白云洞等安置点,绵阳市委书记谭力对疏散的群众再次作出承诺,“堰塞湖的危险一天不排除,我们的干部就一天不能松懈”。
开元中街社区是绵阳最大的安置点之一,安置了1万多名转移群众。游仙区检察院是负责这个“帐篷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包干部位之一。游仙区检察院检察长杨德辉说,连日来我们检察院的干部没日没夜地干,60名干警中已有20多名病倒。“为了群众安全,再苦我们都要坚持下去”。
目前,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水位已下降到720米,25万暂别家园的绵阳人民,只需再等两三天,就可以重返家园。
“党和国家的关心让我们永远难忘,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克服!”游仙区桑林社区安置点群众张云春动情地说。
库容量高达2亿多立方米的唐家山堰塞湖泄洪,创造了无一人伤亡的奇迹。
这是一次自然的灾难与人类坚忍的比拼。为了应对唐家山堰塞湖随时可能发生的溃坝,确保人民群众生命绝对安全,5月30日,绵阳市按三分之一溃坝的情形,转移安置了21万多人。
十多天来,绵阳252个安置点帐篷连营。一个个流动街道办事处、流动医疗队、帐篷学校、流动超市支撑的“帐篷社区”里,有等待避险预警的焦虑,有忍受帐篷里40摄氏度高温的不便,更有干部群众融洽鱼水情,邻里互助一家亲的“帐篷精神”。
特殊日子里的特殊关爱:幼有所学,老有所安
“唐家山堰塞湖洪峰已经抵达绵阳。”被安置在教室里居住的李发科老人,听到高音喇叭播送洪水到来的消息时,显得很平静。他说:“我们搬到这么高的地方,安全得很。”
6月3日下午,游仙区的干部开车把85岁的李发科与84岁的老伴张户华接到在学校里临时建立的“老年公寓”居住。
“老年公寓”里,有医护人员,还有志愿者专门为老人做可口的饭菜。
负责群众转移安置工作的绵阳市副市长林新说,在这次空前规模的群众转移安置中,最让政府揪心的是老人和孩子。他们是最需要特别关爱和帮助的群体。
记者在涪城区川音绵阳艺术学院安置点“老幼活动区”看到,十几名七八十岁的老人正坐在活动板房里看电视,房间里比较凉爽。洪水到来了,他们没有一点惊慌。79岁的宋天明老人说:“洪水一过,我们就可以回家种地了。”
从搬到安置点以来,宋天明老人就得到政府的特殊照顾。“政府怕我们热,专门让我们到活动板房休息;怕我们着急,每天用车把我们老年人拉到山清水秀的地方散散心、纳纳凉;医生每天给我们体检一次,还给我们送来绿豆汤、降暑药。一下子安置这么多人,政府还对我们特殊照顾,真让我们感激不尽啊!”
得到特别照顾的还有孩子。塘汛镇五大队的熊武旭抱着小孙女在休息室里纳凉,不时有老人过来逗逗这个可爱的婴儿。熊武旭说:“医生每天两次来给小孩检查身体,政府还给孩子送来了奶粉。”
6月4日,在涪城区疏散群众川音安置点帐篷学校里,初一A班45名学生坐在帐篷里,开始了地震后的第一堂课。当天上午,经过紧张筹备,涪城区唐家山堰塞湖疏散群众安置点帐篷学校正式开学……琅琅书声在各安置点格外悦耳。
在记者采访的十多个安置点中,帐篷学校都有专门的防暑措施,地面铺着塑料薄膜,喷洒了凉水,帐篷也是双层隔热。
6月9日中午,记者在塘汛镇安置点遇到正在挑选课外书的塘汛镇塘汛小学五年级学生吕磊。她告诉记者,镇政府为学生们在安置点设立了三间“帐篷学校”,搬到安置点后,他们的学业并没有被耽误。对少数没能来帐篷学校的学生,老师还专门组织了补课,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涪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转移群众子女的读书问题,在3万余名群众安全转移到各个安置点,吃、住、就医、防疫等方面工作有序展开的同时,根据各个安置点的不同情况,迅速决定在人数较多、学生较为集中的川音安置点建立一所帐篷学校,在其他人员较少的安置点建立13个流动教学辅导站。
“帐篷社区”里的临时组织:临危不乱,科学有序
从5月30日转移开始,时间一天天过去,唐家山堰塞湖的抢险工作仍在紧张进行,原来只准备三四天生活用品的群众住在闷热的帐篷里,情绪渐渐急躁起来。
“宁可让群众灾前骂,也不能让他们灾后流泪!”绵阳市委书记谭力说。绵阳的几千名干部紧急动员起来,深入各个转移安置点,“一对一”地解决群众生活困难。
一个个世界罕见的“帐篷社区”建立起来了。在“帐篷社区”,干部给每个帐篷编号,每个帐篷有召集人,有组织地发放救灾物资。迅速建立一套科学有序的指挥组织体系,让群众在“帐篷社区”里能过日子,留得下、稳得住。
涪城区转移安置指挥部负责人潘大钦说,市里为了做好安置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在帐篷社区建立了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各个安置点成立指挥部,由本辖区的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指挥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医疗卫生组、综合治安组、后勤保障组等。
安置点一般以镇为单位划定帐篷区域,下设各村帐篷区域,由本村的党支部和村委会负责管理,村下设组,分管本组群众的安置工作。每个帐篷还选出“篷长”,做好卫生等管理工作。
在高效、严密、有序的组织指挥下,一项项社区服务措施迅速到位。
——市水务集团调运洒水车、消防车,为富乐山、园艺区、南山寺、川音绵阳艺术学院、五里堆等沿线运送自来水。组织工程施工人员连续作业,在疏散区域安装临时供水管道,使自来水进入了“帐篷社区”。
——为了让安置群众洗上热水澡、喝上开水,绵阳燃气工程公司的锅炉安装、燃气安装、水管安装三方人员交叉作业,连夜奋战。
——市环卫处工人经过三天三夜奋战,先后在富乐山、白云洞、208厂附近、南山等地抢建出80座临时简易公厕。他们每天除用石灰、除臭剂、灭苍蝇药物进行3次卫生消毒外,还派出7辆环卫车与150余名环卫工人对安置点进行清扫保洁。
——为了方便群众购买日用品,绵阳市迅即组织小商小贩进入各安置点,为他们提供熟食品、热食品和日用品。同时,对疏散安置点的餐饮及主要熟食品价格实行限价临时干预措施。
记者在安置点便民服务区看到,这里饭菜、水果、各种商品供应应有尽有,还有农村信用社帐篷银行、工商、卫生、物价服务点。
在一个水果摊前,记者打听了一下价格,西瓜1.3元/斤;梨2元/斤;香蕉2.5元/斤。摊主李怀东说:“我们现在的销售价格比平时都要低。现在受灾了,如果哄抬物价,那是赚昧心钱。”
细致有效的工作,迅速平抑了群众的焦躁和不安情绪。塘汛镇中心社区“篷长”胡龙海告诉记者:“5月30日,我们紧急疏散后,家里的财产和家禽都没能带上来,临走时很担心。现在警察和留守干部在撤离区昼夜巡逻,帮我们喂养家禽和照看庭院,大家也都放心了。”
今天,记者穿梭于绵阳市的一些“帐篷社区”,看到群众情绪稳定,高音喇叭里不断播报的关于堰塞湖泄洪顺利的消息,让连日来遭受酷暑折磨的人们,疲倦的脸上多了些许喜悦。
群众普遍反映,自从被紧急疏散安置后,政府每天补助每人10元钱和一斤粮,一日三餐有热菜、热饭,可以买到平价日用品,有医务人员防病治病,有洗漱点、厕所、娱乐室、活动室、图书室、帐篷学校等,帐篷还加了防晒网,每两三天,群众可以洗一次热水澡。
持久的坚守凝聚一个希望:大灾之后无伤亡
龙门乡71岁的老人张国忠一边在公路桥边的安置点观看洪水,一边望着桥下房屋上标识的唐家山堰塞湖三分之一溃坝的淹没线,由于堰塞湖平稳泄流,洪水没有漫过淹没线。
从大地震发生后,他已是第四次转移了。张国忠一边喝着啤酒一边说:“政府动用这么多的人力、财力,就是不让一个人伤亡,我们多搬几次家,还有什么话说。”
在江油市桃花山安置点,周裕明和妻子正在帐篷里看电视上有关唐家山堰塞湖的报道。他说,现在安置区的条件好多了。周裕明经营的制衣厂由于处于1/3溃坝泄洪区内,价值数十万元的布料、成衣和设备面临着被洪水卷走的危险。但言谈中,记者根本没有看到他一丝急躁。
周裕明说,那是自己的全部家当,如果被洪水卷走,他夫妻俩就一无所有了。“好在泄洪很顺利,不久我就可以回厂里继续生产了。”周裕明笑着说
塘汛镇塘汛小学五年级学生吕磊熊前挂着一块志愿者的牌子,她告诉记者,她的学校组织了86名同学在安置点担任志愿者。“我们的宗旨是,保护周边环境,维护周边秩序,纠正不良习惯,尽自己微薄之力,做得最好。”
志愿者们每天都自发在帐篷社区里捡垃圾,劝导大人们不要乱丢垃圾。她懂事地说:“老师说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坚持到大水过去,我们就胜利了。”
记者在涪城区川音绵阳艺术学院疏散群众安置点看到,村民张洪同在救灾帐篷旁拉着二胡,老乡们围拢在他的身边,悠扬的乐曲回荡在安置点上空。
老张一边拉着二胡一边对记者说,6月1日,他和家人就来到这个安置点了。刚开始的时候,他没有心思拉二胡。这几天随着条件改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没事的时候他就拉拉二胡,和老乡们一起娱乐娱乐。他说:“等到险情结束了,我一定要和懂乐器的朋友成立一支乐队,好好在一起演奏幸福家园曲。”
“唐家山堰塞湖随时都有溃坝的可能,把大家疏散到这里,就是要确保大家的生命绝对安全,希望能够理解支持配合安置工作,暂时不要回家,有什么困难,党委政府会帮助大家解决。”在富乐山、白云洞等安置点,绵阳市委书记谭力对疏散的群众再次作出承诺,“堰塞湖的危险一天不排除,我们的干部就一天不能松懈”。
开元中街社区是绵阳最大的安置点之一,安置了1万多名转移群众。游仙区检察院是负责这个“帐篷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包干部位之一。游仙区检察院检察长杨德辉说,连日来我们检察院的干部没日没夜地干,60名干警中已有20多名病倒。“为了群众安全,再苦我们都要坚持下去”。
目前,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水位已下降到720米,25万暂别家园的绵阳人民,只需再等两三天,就可以重返家园。
“党和国家的关心让我们永远难忘,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克服!”游仙区桑林社区安置点群众张云春动情地说。
责任编辑:韩京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