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区应着重预防高温、雷电和强降水
2008-06-04 15:48:27 | 来源:新华网
地震灾区的汛情、南方暴雨灾情牵动着全体网民的心。6月4日上午10点,新华网和中国天气网联合推出本期访谈,访谈的主题就聚焦在四川地震灾区和我国南方地区的暴雨天气。走进我们演播室的嘉宾是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中央气象台副台长毕宝贵,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金荣花。
5月26日到30日我国南方强降雨影响范围大、强度大
这次的强降水过程出现在5月26日到30日,我国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强降水,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很大,我国大概三分之二的领土都经历了这场强降水过程;二是这次降水强度大,比如在江西婺源降水量达到三、四百毫米,而江西全年降水量大约在一千到一千三百毫米之间,这一个过程的降水量就占了全年降水量的四分之一,所以强度是很大的。
一般情况下一次过程降水量达到一、二百毫米就是比较极端了,达到三、四百毫米的降水量就更极端了。
这次降水过程目前已经移到华南地区,而长江流域,也就是江南北部这块地方已经雨过天晴了,造成的灾害已经陆续显现出来了,因为下雨和成灾有一个滞后效应。
这次雨带一直徘徊在广东、广西、福建南部地区,未来在这段区域也会造成强降水。
这次降水过程中贵州和湖南两个省受的损失比较大,尤其是贵州的中南部,望谟是一个典型地区,比较容易出暴雨,还有湖南张家界的西部容易出现泥石流等情况。
南方降雨过程对四川地震灾区带来一系列影响
从六月份一直到八月份甚至九月份都是四川雨季,四川雨季时间比较长,特别强的降水是在六到八月份。
这次降雨对地震灾区而言并不是好的消息,因为降水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第一,会对抗震救灾整个进程造成一定影响;
第二,因为很多居民住在帐篷里面,对防雨、防水、防泥石流的冲击更脆弱,比地震前的房屋脆弱得多。另外地震造成山体松散,一旦降雨容易引起泥石流和滑坡,会对帐篷和抢险救灾造成一定影响。
第三,目前比较严重是由于地震形成了堰塞湖,现在水利部也正在抢险,在抢险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天气因素就是降水,如果降水过强会对抢险进程有影响。
另外也会造成堰塞湖的跨塌溃堤,如果造成这些问题下游群众会有安全上的威胁。
6月5日到6日地震灾区会出现中雨
从29日降雨后到今天,地震灾区没有特别强的降雨过程,通过各种数据分析,6月5日到6日灾区会出现中雨,部分地区不排除大雨的可能,累计降雨量是10-20毫米,这个信息已经传递给国务院以及抗震救灾的相关部委,公众也可及时了解到这个信息。
这次四川地震灾区天气预报准确率超过日常预报准确率
全国天气预报的平均准确率是80-90%,这次对地震灾区的预报比平时的预报准确率更高一些,因为我们集中全国的力量做这部分工作,具体的评价结果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平时预报的准确率会更高一些,因为我们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得到了更多支持。
气象部门是如何加强防灾天气预报的呢?
一是确定哪一点需要天气预报进行抢险救灾;二是在哪个点增加天气的观测预报会更准确,这就叫敏感点的观测;还有一点就是从根本上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实际上中国气象局近几年一直在致力于提高预报准确率,向更精细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一方面我们监测信息更加精细化,另一方面我们对天气的认识更深入。整个天气是一个物理的过程,是在通过数学的手段解决物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不断认识,也通过一些计算,使得我们对未来的整个认识有所提高,提高预报准确率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四川地震灾区主要应预防高温、雷电和强降水
5月12日以来,汶川地震灾区已经发生了五次降水过程,这五次降水过程整体来讲强度不是很大,灾后的第一次过程是属于最强的一次,从累计降水量和常年气侯平均值来看它是偏少。
从天气对于地震灾区的影响因素来看,目前主要是高温,其次是强对流天气(主要是雷电);另外就是强降水对灾区的影响。
近期灾区暖湿气流比较活跃,因此在地震灾区帐篷内的温度和帐篷外的温度都比较高。我们观测到尤其是广元这一带,帐篷外温度达到32-34度,帐篷内监测到的温度有的达到了38度,而且当地湿度也很差。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雷电,尤其四川地震灾区又属于雷电高发区,五月份是属于活跃期,六月份和七月份还会有加剧的情况,因此这段时间必须特别关注这三方面的影响,也就是高温、雷电和强降水。
高温天气下灾区人民应该注意防暑、防火
通过观测这种高温情况现在还没有缓解,温度一直持续偏高的状况,所以要特别灾区防暑降温的措施,比如吃一些绿豆汤等等,另外要注意帐篷内的降温,还有要特别注意通风、透气。
据国家气象中心的预测,地震灾区未来整个的降水和多年平均降水相比是是略微偏少一点,从降水来讲这是比较乐观的因素。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个不乐观的因素就是温度比正常年份要偏高一些,所以对帐篷温度的影响会偏大一些。
另外,大家要特别关注的就是灾后重建或者前一阶段居民吃的都是速称食品,随着时间长了就开始自己做饭了,这就需要防火,因为温度高就容易引起火灾,此外帐篷捱得都很密,一旦一个地方有了火点,就会引起区域的反映,这也需要高度关注。
灾区雷电天气是否会频发?在防雷方面有哪些措施?
从天气方面说,四川灾区一带进入五月份后暖湿的空气开始活跃,它特殊的盆地地形再加上大气很不稳定,一旦高空有冷空气过来就容易形成雷电天气,这种特殊的地貌特征就决定了这一带地区是多雷电的地区。
现在灾区安置灾民用的都是钢架结构的帐篷,这种钢架结构容易造成雷电的发生。另外帐篷都搭建在比较空旷的地带,像部队营区,这种空旷地带没有什么防护,所以受雷击的可能性更大。
近期降雨的天气表现不是很剧烈,所以这段时间雷击伤亡的事故相对往年同期不是很多。
但是四川是全国雷电高发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未来六到八月份受雷电影响还是会很大的,中国气象局在这方面对灾区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中国气象局在地震刚发生不久就意识到雷电会对之后造成一定的影响,已经采取了相应的部署,尤其落实到四川、甘肃和陕西省,各地的省气象局在中国气象局总体协调下,对灾区重点地区当地气象局已经采取了避雷的措施,尤其对重点部门,比如学校、医院等其他一些帐篷聚集区已经采取了一些避雷措施,也会减缓雷击伤害。
一方面中央气象局会加强避雷的措施,另外一方面也会加强关于雷电和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对局地雷暴的预报国际上的准确率也不是很高,中国也是如此,所以要通过预报防止雷暴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广大群众听到雷电的预报后要采取自我的防护措施,任何自然灾害一方面靠预报、救援另一方面也要靠自我保护,通过几方面采取措施才能将雷电造成的人员伤亡降低到最低。
最近全国范围内的降雨趋势与以往年份类似
我国大部分气侯受季风影响,春夏秋冬四季比较分明,这就造成雨带阶段性的移动也很明显,而且每年都不太一样。比如常年四月底到五月份甚至六月初是华南的雨季;六月中下旬到七月初是长江中下旬雨季等。按照常理推测,六月中下旬整个雨带会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从今年五月份降水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是偏少的,包括应该在这个季节雨量开始活跃起来的华南这一带地区,华南的降水主要是26日到30日的这次过程,阶段性的有一次比较强的降水。
从我们的气侯平均状态来看,五月份华南出现这么强的降水应该是属于正常的,在华南当地的老百姓都知道,这个时期正好叫做龙舟水,也就是说这时候江河水位开始逐渐上涨得比较高了,一直到六月中旬都会是这样的一个状况。所以我们说未来的十天对于南方的降水也要密切关注,尤其是对华南这一带降水的情况,还会继续出现降水过程也是属于正常季节中出现的降水。
我国一方面盼雨一方面又怕雨,因为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基本上是缺水的,实际上我们国家真正最怕的是干旱,干旱造成的影响是要比雨造成的影响更大的。
今年以来我国灾害性天气较多
我国幅员辽阔,各种灾害、灾种相对其他国家来讲也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某一地方正常、某一地方不正常的一直都有。但是今年从年初一直到春季的台风等等,我国确实出现了这种破历史记录的这样一个灾害性天气。
26日到30日的这次天气过程,给南方大部分地区带来雨水之外也带来一些灾害性的天气,与此同时,我们东北一些地区也是温度低、降水比较多,对于东北来讲温度低、降水多对他们而言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在五月底、六月初从气侯背景上讲大兴安岭林火是属于比较高的火险等级的气侯季节,而今年这一带地区一直有降水,温度比较低,对他们而言就是好事。
所以降水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会带来水的资源,另外一方面也会伴随一些比较强的对流性的天气,就会造成这样的灾害。
近几年全球连锁的极端天气事件在不断发生
很多人都听说过蝴蝶效应,实际上全球的大气是联在一起的,就像翘翘板一样这边鼓起来别的地方会有相应的反应。近几年全球连锁的极端天气事件在不断发生,也造成整个全球的影响。
比如去年在我国发生冰雪灾害的同时美国也造成了一些冰雪的灾害,全球是链接在一起的,包括今年在孟加拉湾登陆的超级风暴也造成孟加拉湾、缅甸很多人的死亡,也是非常极端的,都是联在一起的,实际上也是一个全球的整个变化的结果。
而全球天气的变化是很难预测的,据IPCC气侯变化国际间专门委员会每年会做未来一年的整个预报,总体变化是全球温度在升高,这是公认的,温度升高带来的一些影响主要是在极端的暖的时间,因为温度升高会引起暖时间的增加。
打一个比方,鸡蛋放在冷水里面不会在里面上下震荡,如果放到一个沸腾的水里面它会上下晃动。比如气侯变暖了,热的东西多会造成不稳定,不稳定就容易产生这种极端的天气。具体会在哪些地区造成极端实践这很难预测,有的地区极端天气会多,有的极端天气会少,但是总体极端天气会多。
应急首席气象预报员和其他预报员工作上的差异
他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差异。
在接到四川汶川地震的信息后,中国气象局在不到两个小时之内就启动了Ⅱ级应急响应,中央气象台在这个指令响应之前已经开始动作起来,马上召集首席预报员做针对汶川地震灾区的天气预报,并且在指令下达前已经通过可视指挥系统和四川、陕西、甘肃、重庆合作,了解灾情以及服务的需求,立即制定了服务的方案。这项服务和以往的工作服务来讲,从精细程度、要素内容等都要多了很多,细致了很多。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预报是24小时间隔,那么针对灾区的天气预报就需要间隔12小时来做,甚至必要的时候间隔6小时做降雨量的预报,预报会给出几点下、几点防御、根据雨势的变化指导当地抗震救灾工作。
另外就是报道的要素,常规预报的要素是降水和温度,这中特殊情况下我们不仅有降水及温度,还有能见度、云量和云底的高度等要素,因为最初道路没打通,主要采取空军伞降和救灾物资的空运等等,针对他们的情况我们要做这样详尽的预报。
另外一方面还要针对现在形成的堰塞湖做流域面雨量的预报,我们平常做的是单点的,比如说北京市这是一个单点,这里一天会降多大的雨,而这次我们要做的是这次过程对于某一个流域面雨量是多少,平均降雨量是多少,把预报提供给水利部,他们就会对形成哪些净流,对堰塞湖水位的升高有什么影响,是否会产生溃堤、决堤等算得更精准。
除此之外还有交通气象,我们对抗震救灾的几个主要干道还要提供交通气象以及和国土资源部合作做的地质灾害预报,加起来有六种产品,向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每天三次提供专报,一般情况下专报一天的频次是一次,这次为了跟踪天气的变化把这种信息及时传达,我们每天三次进行专报,一天24小时不停在做。
5月26日到30日我国南方强降雨影响范围大、强度大
这次的强降水过程出现在5月26日到30日,我国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强降水,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很大,我国大概三分之二的领土都经历了这场强降水过程;二是这次降水强度大,比如在江西婺源降水量达到三、四百毫米,而江西全年降水量大约在一千到一千三百毫米之间,这一个过程的降水量就占了全年降水量的四分之一,所以强度是很大的。
一般情况下一次过程降水量达到一、二百毫米就是比较极端了,达到三、四百毫米的降水量就更极端了。
这次降水过程目前已经移到华南地区,而长江流域,也就是江南北部这块地方已经雨过天晴了,造成的灾害已经陆续显现出来了,因为下雨和成灾有一个滞后效应。
这次雨带一直徘徊在广东、广西、福建南部地区,未来在这段区域也会造成强降水。
这次降水过程中贵州和湖南两个省受的损失比较大,尤其是贵州的中南部,望谟是一个典型地区,比较容易出暴雨,还有湖南张家界的西部容易出现泥石流等情况。
南方降雨过程对四川地震灾区带来一系列影响
从六月份一直到八月份甚至九月份都是四川雨季,四川雨季时间比较长,特别强的降水是在六到八月份。
这次降雨对地震灾区而言并不是好的消息,因为降水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第一,会对抗震救灾整个进程造成一定影响;
第二,因为很多居民住在帐篷里面,对防雨、防水、防泥石流的冲击更脆弱,比地震前的房屋脆弱得多。另外地震造成山体松散,一旦降雨容易引起泥石流和滑坡,会对帐篷和抢险救灾造成一定影响。
第三,目前比较严重是由于地震形成了堰塞湖,现在水利部也正在抢险,在抢险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天气因素就是降水,如果降水过强会对抢险进程有影响。
另外也会造成堰塞湖的跨塌溃堤,如果造成这些问题下游群众会有安全上的威胁。
6月5日到6日地震灾区会出现中雨
从29日降雨后到今天,地震灾区没有特别强的降雨过程,通过各种数据分析,6月5日到6日灾区会出现中雨,部分地区不排除大雨的可能,累计降雨量是10-20毫米,这个信息已经传递给国务院以及抗震救灾的相关部委,公众也可及时了解到这个信息。
这次四川地震灾区天气预报准确率超过日常预报准确率
全国天气预报的平均准确率是80-90%,这次对地震灾区的预报比平时的预报准确率更高一些,因为我们集中全国的力量做这部分工作,具体的评价结果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平时预报的准确率会更高一些,因为我们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得到了更多支持。
气象部门是如何加强防灾天气预报的呢?
一是确定哪一点需要天气预报进行抢险救灾;二是在哪个点增加天气的观测预报会更准确,这就叫敏感点的观测;还有一点就是从根本上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实际上中国气象局近几年一直在致力于提高预报准确率,向更精细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一方面我们监测信息更加精细化,另一方面我们对天气的认识更深入。整个天气是一个物理的过程,是在通过数学的手段解决物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不断认识,也通过一些计算,使得我们对未来的整个认识有所提高,提高预报准确率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四川地震灾区主要应预防高温、雷电和强降水
5月12日以来,汶川地震灾区已经发生了五次降水过程,这五次降水过程整体来讲强度不是很大,灾后的第一次过程是属于最强的一次,从累计降水量和常年气侯平均值来看它是偏少。
从天气对于地震灾区的影响因素来看,目前主要是高温,其次是强对流天气(主要是雷电);另外就是强降水对灾区的影响。
近期灾区暖湿气流比较活跃,因此在地震灾区帐篷内的温度和帐篷外的温度都比较高。我们观测到尤其是广元这一带,帐篷外温度达到32-34度,帐篷内监测到的温度有的达到了38度,而且当地湿度也很差。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雷电,尤其四川地震灾区又属于雷电高发区,五月份是属于活跃期,六月份和七月份还会有加剧的情况,因此这段时间必须特别关注这三方面的影响,也就是高温、雷电和强降水。
高温天气下灾区人民应该注意防暑、防火
通过观测这种高温情况现在还没有缓解,温度一直持续偏高的状况,所以要特别灾区防暑降温的措施,比如吃一些绿豆汤等等,另外要注意帐篷内的降温,还有要特别注意通风、透气。
据国家气象中心的预测,地震灾区未来整个的降水和多年平均降水相比是是略微偏少一点,从降水来讲这是比较乐观的因素。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个不乐观的因素就是温度比正常年份要偏高一些,所以对帐篷温度的影响会偏大一些。
另外,大家要特别关注的就是灾后重建或者前一阶段居民吃的都是速称食品,随着时间长了就开始自己做饭了,这就需要防火,因为温度高就容易引起火灾,此外帐篷捱得都很密,一旦一个地方有了火点,就会引起区域的反映,这也需要高度关注。
灾区雷电天气是否会频发?在防雷方面有哪些措施?
从天气方面说,四川灾区一带进入五月份后暖湿的空气开始活跃,它特殊的盆地地形再加上大气很不稳定,一旦高空有冷空气过来就容易形成雷电天气,这种特殊的地貌特征就决定了这一带地区是多雷电的地区。
现在灾区安置灾民用的都是钢架结构的帐篷,这种钢架结构容易造成雷电的发生。另外帐篷都搭建在比较空旷的地带,像部队营区,这种空旷地带没有什么防护,所以受雷击的可能性更大。
近期降雨的天气表现不是很剧烈,所以这段时间雷击伤亡的事故相对往年同期不是很多。
但是四川是全国雷电高发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未来六到八月份受雷电影响还是会很大的,中国气象局在这方面对灾区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中国气象局在地震刚发生不久就意识到雷电会对之后造成一定的影响,已经采取了相应的部署,尤其落实到四川、甘肃和陕西省,各地的省气象局在中国气象局总体协调下,对灾区重点地区当地气象局已经采取了避雷的措施,尤其对重点部门,比如学校、医院等其他一些帐篷聚集区已经采取了一些避雷措施,也会减缓雷击伤害。
一方面中央气象局会加强避雷的措施,另外一方面也会加强关于雷电和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对局地雷暴的预报国际上的准确率也不是很高,中国也是如此,所以要通过预报防止雷暴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广大群众听到雷电的预报后要采取自我的防护措施,任何自然灾害一方面靠预报、救援另一方面也要靠自我保护,通过几方面采取措施才能将雷电造成的人员伤亡降低到最低。
最近全国范围内的降雨趋势与以往年份类似
我国大部分气侯受季风影响,春夏秋冬四季比较分明,这就造成雨带阶段性的移动也很明显,而且每年都不太一样。比如常年四月底到五月份甚至六月初是华南的雨季;六月中下旬到七月初是长江中下旬雨季等。按照常理推测,六月中下旬整个雨带会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从今年五月份降水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是偏少的,包括应该在这个季节雨量开始活跃起来的华南这一带地区,华南的降水主要是26日到30日的这次过程,阶段性的有一次比较强的降水。
从我们的气侯平均状态来看,五月份华南出现这么强的降水应该是属于正常的,在华南当地的老百姓都知道,这个时期正好叫做龙舟水,也就是说这时候江河水位开始逐渐上涨得比较高了,一直到六月中旬都会是这样的一个状况。所以我们说未来的十天对于南方的降水也要密切关注,尤其是对华南这一带降水的情况,还会继续出现降水过程也是属于正常季节中出现的降水。
我国一方面盼雨一方面又怕雨,因为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基本上是缺水的,实际上我们国家真正最怕的是干旱,干旱造成的影响是要比雨造成的影响更大的。
今年以来我国灾害性天气较多
我国幅员辽阔,各种灾害、灾种相对其他国家来讲也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某一地方正常、某一地方不正常的一直都有。但是今年从年初一直到春季的台风等等,我国确实出现了这种破历史记录的这样一个灾害性天气。
26日到30日的这次天气过程,给南方大部分地区带来雨水之外也带来一些灾害性的天气,与此同时,我们东北一些地区也是温度低、降水比较多,对于东北来讲温度低、降水多对他们而言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在五月底、六月初从气侯背景上讲大兴安岭林火是属于比较高的火险等级的气侯季节,而今年这一带地区一直有降水,温度比较低,对他们而言就是好事。
所以降水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会带来水的资源,另外一方面也会伴随一些比较强的对流性的天气,就会造成这样的灾害。
近几年全球连锁的极端天气事件在不断发生
很多人都听说过蝴蝶效应,实际上全球的大气是联在一起的,就像翘翘板一样这边鼓起来别的地方会有相应的反应。近几年全球连锁的极端天气事件在不断发生,也造成整个全球的影响。
比如去年在我国发生冰雪灾害的同时美国也造成了一些冰雪的灾害,全球是链接在一起的,包括今年在孟加拉湾登陆的超级风暴也造成孟加拉湾、缅甸很多人的死亡,也是非常极端的,都是联在一起的,实际上也是一个全球的整个变化的结果。
而全球天气的变化是很难预测的,据IPCC气侯变化国际间专门委员会每年会做未来一年的整个预报,总体变化是全球温度在升高,这是公认的,温度升高带来的一些影响主要是在极端的暖的时间,因为温度升高会引起暖时间的增加。
打一个比方,鸡蛋放在冷水里面不会在里面上下震荡,如果放到一个沸腾的水里面它会上下晃动。比如气侯变暖了,热的东西多会造成不稳定,不稳定就容易产生这种极端的天气。具体会在哪些地区造成极端实践这很难预测,有的地区极端天气会多,有的极端天气会少,但是总体极端天气会多。
应急首席气象预报员和其他预报员工作上的差异
他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差异。
在接到四川汶川地震的信息后,中国气象局在不到两个小时之内就启动了Ⅱ级应急响应,中央气象台在这个指令响应之前已经开始动作起来,马上召集首席预报员做针对汶川地震灾区的天气预报,并且在指令下达前已经通过可视指挥系统和四川、陕西、甘肃、重庆合作,了解灾情以及服务的需求,立即制定了服务的方案。这项服务和以往的工作服务来讲,从精细程度、要素内容等都要多了很多,细致了很多。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预报是24小时间隔,那么针对灾区的天气预报就需要间隔12小时来做,甚至必要的时候间隔6小时做降雨量的预报,预报会给出几点下、几点防御、根据雨势的变化指导当地抗震救灾工作。
另外就是报道的要素,常规预报的要素是降水和温度,这中特殊情况下我们不仅有降水及温度,还有能见度、云量和云底的高度等要素,因为最初道路没打通,主要采取空军伞降和救灾物资的空运等等,针对他们的情况我们要做这样详尽的预报。
另外一方面还要针对现在形成的堰塞湖做流域面雨量的预报,我们平常做的是单点的,比如说北京市这是一个单点,这里一天会降多大的雨,而这次我们要做的是这次过程对于某一个流域面雨量是多少,平均降雨量是多少,把预报提供给水利部,他们就会对形成哪些净流,对堰塞湖水位的升高有什么影响,是否会产生溃堤、决堤等算得更精准。
除此之外还有交通气象,我们对抗震救灾的几个主要干道还要提供交通气象以及和国土资源部合作做的地质灾害预报,加起来有六种产品,向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每天三次提供专报,一般情况下专报一天的频次是一次,这次为了跟踪天气的变化把这种信息及时传达,我们每天三次进行专报,一天24小时不停在做。
责任编辑:韩京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