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有路
2008-05-30 10:27:02 |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都江堰市虹口乡,与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的直线距离仅十多公里。这个每到盛夏就给无数都市人清凉的世外幽谷,这个面积占都江堰市域1/3的山区大乡,在顷刻间山崩地裂、路断房塌、通讯中断,成为与世隔绝的重灾区。6000多村民和1000多游客受困,50多人遇难,20多人失踪,数十名危重伤员急需救治,粮食仅够维持几天,缺水断电……直到19日中午12时,部队官兵经过116个小时苦战,才开辟了一条通车道路,救援车辆终于驶进了这个全市最后抢通道路的震灾乡镇。
在被困的8天里,虹口乡党委是如何组织动员、团结带领全乡群众抗震自救的?又是如何谋划恢复生产、重建更美虹口的?今天,我们透过虹口乡党委8个日夜里的4次艰难果敢的抉择,来感受这个基层党组织的事迹。
带领村民灾后自救,都江堰市虹口乡党委找到“生路”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虹口乡党委书记马远见、乡长张文斗正陪同投资商考察,走过一座小桥,乡党委机关就快到了。突然间,地动山摇,地面像波浪一样涌动,不断开裂,路旁的鱼塘喷出数米高的水柱,山上的巨石飞坠而下,烟尘弥漫。马远见一头摔倒在地,身旁的投资商被甩出两米多远。
地震!马远见、张文斗迅速行动起来,召集干部,在办公楼外面的一小块空地上,紧急设立了抗震自救指挥部。而后不断传来的灾情,令坐镇的马远见揪紧了心:通往外界的唯一公路全线瘫痪;除了高原村43套农民新居外,其余房屋全部损坏;奄奄一息的危重伤员,急需救治……8个昼夜的“孤岛”自救、决定命运的4次抉择,将在这个几根竿子和一块篷布支起的指挥部里展开。
第一次抉择·寻路
冒死入山 打通“传说”中的路
瞬间成为与世隔绝“孤岛”的虹口,如何把灾情传递出去,把伤病员运送出去,把急需的救灾物资运送进来?无路可走,那就走出一条路!
虹口没有通公路前,村民们都靠一条山间小径进出,但这条路已有好几十年没人走过。
震后的1小时里,乡干部们迅速被派往各个村组织营救,而乡发展规划办公室主任许云富、环卫所长刘安德,被留了下来。同时留下的,还有两位熟悉地形的村民。“营救虹口,必须打通这条路。这条路,靠你们自己开辟。如果现在有人放弃,我不勉强。但如果决定了,哪怕牺牲生命,也要把它走通,把虹口的灾情带出去!”说出这番话,马远见有些哽咽。但为了受困人员能得到救援,虹口乡党委作出了第一个抉择。
没有丝毫犹豫,四个人带着柴刀、手电筒,径直走向“无路”的陡峰,甚至没有向家人告别。
丛林越来越密,山路越来越陡,50多年前虹口人曾经走过的那条小路早已面目全非,不少路段被茂密的森林掩没。70度以上的陡坡,使每个人都几乎要前胸贴到地面上才能行走,而紧挨着的悬崖,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滑下去。
一路上余震不断,大雨滂沱。当天晚上8时许,四人终于抵达山脚下蒲阳镇的一个小砖厂。此时,每个人都摔得鼻青脸肿,摔得最多的起码跌了上百跤。这条已尘封了50多年、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才能辟开的“生命通道”,就这样被4个硬汉,用血肉之躯打通了!
随即,他们把虹口灾情向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进行了报告。
此后,虹口的救灾工作,都通过这条路,用徒步送信的方式向都江堰市报告。
14日,都江堰市委常委杜其文率领50名民兵、10名医护人员,每人背着30公斤急需物资,通过这条路,徒步进入虹口救援……
地震时,村民黄群英腰椎以下部分全都被预制板压住。脱险后,她双腿几乎已经失去知觉,伤口血流不止。“第二天,20多个乡亲轮番抬着我,顺着陡坡,在这条路上爬行。早上不到8点出发,下午4点才到都江堰市区,整整8小时!”十多天过去了,躺在病床上,黄大姐闻着病房外大片大片栀子花的清香。“如果没有这条路,如果没有20多个乡亲冒着生命危险送我进城治疗,我可能没啥机会还能闻到这股香味儿了!”
在虹口乡公路抢通之前,通过这条“生命通道”,虹口乡抗震自救指挥部组织力量,共运送出了24个危重伤病员。
第二次抉择·水路
几度涉河 生的希望带给群众
地震当天,分赴各村的乡领导班子成员都在天黑前返回报告了情况。
副乡长兼武装部长高永强,被指挥部派往红色村救援群众。红色村山高谷深,村民们依山临峡而居。后来各村情况汇报到指挥部时,大家才知道那里是全乡受灾最重的村。
高永强组织抢救安顿完峡谷这边的村民后,焦急地奔向谷底——峡谷对面还情况不明,他必须马上过去。但是,峡谷上的桥已经摇摇欲坠,于是他下到齐腰深的河里,从湍急的水流中挪到了对岸。
找到村民们时,大家已经由村组干部集中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了,但是突然降临的灾难,让大家感到惊恐无助。高永强站到高处,大声说:“大家不要惊慌!我到这里来,就是要和大家在一起。即便是死,我也会死在前头!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肯定能想到办法。”他的到来,让村民们的情绪稳定下来。接着,他点出30多名党员干部和年轻人,分组从废墟中搜寻粮食,又一起搭建村民们过夜的棚子。
红色村有6人重伤、20多人轻伤。当晚天黑路险,根本无法送出来救治,只能第二天送。安抚、安顿好村民们后,高永强又在夜色中冒险涉水过河,回到指挥部报告情况。
13日清晨6点,马远见再次集合了50多名干部,分成8个组,赴全乡8个村救援群众。临行时,他要求:所有人务必在天黑之前返回。这是乡党委的第二次抉择:全部班子成员和干部分组深入各村!
“生离死别!”马远见对记者说,当时看到干部们出发,他不知道他们一个个还能不能活着回来——虹口乡幅员广阔,山高林密,谷深水急,地震发生后时时处处都是危险。
乡长张文斗前往虹口村,经过的那段险路上,躺着两个被飞石砸中的遇难者。他略略观察了一下山坡,顾不得危险,飞快地冲了过去。
乡党委副书记乐元波赶赴最偏僻的联合村,沿途都在塌方。
高永强再次涉水进入红色村,水流比头天更急,他和同行的4名战士,手牵手,一步一步地挪,20多米宽的河流,2个多小时才涉过。
……
“说实在的,如果他们中有人遭遇不测,我都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他们的家人。他们的家人中,很多都受了伤,还在救治。”马远见说,“但是,面对山村里受困的群众,我们只能作这个选择,唯一的选择!”
第三次抉择·天路
腾出空地 让直升机转运伤员
5月16日,从都江堰市区通往虹口乡的公路,仍未抢通。但还有16个伤病员,急需转运救治。
搭乘直升机,是最快捷的途径。
但是,自前一天第一架直升机进来时,就遇到一个棘手问题:难以找到合适的起降场地。由于不具备降落条件,有时飞行员投下物品后,盘旋数圈,不得不在村民们期盼的目光中离去。
稍微理想的降落场地在高原村。但是,横跨白沙河的高原大桥在地震中断裂,只有涉过齐腰深的水才能过河,抬送伤病员十分艰难;而且由于通信没有恢复,不知道直升机何时飞来……
指挥部决定,在乡卫生院附近,辟一块降落场地。
“至少需要一个直径接近80米的空地。学校操场的篮球架可以拆掉,但腾出来的空地,直径也只有20米左右,旁边还有摇摇欲坠的危房,飞机起降,风险较大。”杜其文、马远见反复权衡。
有过多年军旅生涯、担任过都江堰市武装部政委的杜其文,对航空有一定的知识。最后他提出,就在操场上试一把!
这是虹口乡抗震自救指挥部作出的第三次抉择。
从上午10时开始,十多名干部群众,用镐等简易工具,在90分钟内拆除了操场内的篮球架等设施。
杜其文从废墟里找了些石灰粉,在地面画出了很大的一个圆,中间标上大写字母“H”,示意直升飞机在此降落。但究竟能否顺利着陆,大家心里都没底:毕竟,操场空地的面积,还不足规定的1/3。
“听见了,直升机螺旋桨声音!……瞧,它朝这边飞过来了!”下午2时许,负责巡查的工作人员激动地大喊起来。
直升机的身影,渐行渐近,村民们纷纷聚拢,脱下外衣挥舞:“在这里!在这里!”
下午3时,绕着“H”盘旋的直升飞机,在腾起的巨大尘土中,终于安全着陆,16个伤病员被送入舱内,载往成都紧急救治。
第四次抉择·新路
一路踏勘 谋划新的发展远景
5月18日,地震后的第6天,阳光明媚。然而,垮塌的山脉、堵塞的交通,给这个曾经山清水秀的“旅游天堂”,蒙上了厚厚的阴霾……
原本,7月份的“国际漂流节”已准备就绪,10月份的猕猴桃节正在谋划,“三木药材”也进入了采摘的黄金时期……而这样的美好蓝图,却瞬间满目疮痍!
“老林,你和我去旅游环线走一趟!”马远见拿起衣服,叫上乡政府干部老林,上路了!
从指挥部到虹口景区入口处,十多公里,原来的柏油公路被山石深深埋藏……外侧是悬崖,内侧是峭壁,而裸露在外的岩石,随时都有再次崩塌的可能!马远见说:“我们要重新给虹口修一条生命之路、希望之路!”
从上午9点到晚上7点,马远见一路踏勘,一路琢磨。回到指挥部,连夜召开班子会议,研究如何谋划灾后重建。“依托这次救灾中踩出来的生命路,规划建设新的旅游线!”马远见提出,“这条徒步救援的‘生命通道’,山脉本身没有受到什么损坏,因此依靠坚固的山脉打通道路,对自然灾害有较强抵御能力。”
这是虹口乡党委的第四个抉择。尽管抗震救灾工作还千头万绪,但马远见还是腾出一整天的时间和精力,实地踏勘和思考这件事。
尽快恢复生产,重振虹口旅游,再建美好家园,遭受重灾的虹口,昂起了头,挺直了身,准备迈出大步了。
马远见回忆说,地震发生时他陪同考察的四川利安公司,计划投资6亿多元参与虹口旅游集镇建设,前期已经投入了几千万元。按照省委、省政府3月底批复的《青城山—都江堰国际度假旅游区概念规划(纲要)》,结合龙门山成都段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将建设虹口山地运动旅游度假区。打造“世界虹口、新型农村”的美好蓝图,正在这个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成都的典型远郊山乡,稳步付诸实现。
然而,一场特大地震灾害突然袭来!“说实在的,我无比痛心,无比惋惜。”马远见对记者说,“但是,作为一级基层党组织和政府,我们乡党委、乡政府必须振作起来,直面灾难,尽快恢复重建。”
几天后,当记者再次来到虹口时,马远见说,成都市交通设计院的专家们已经着手为虹口规划新路了。记者看到,都江堰市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也在虹口实地斟查新线路的地质条件。
马远见还告诉记者,乡党委、政府正在筹划今后虹口的发展远景了:利用地震留下的地貌特征,进行新一轮的旅游整合,打造新的旅游项目,比如虹口峡谷地震奇观、高原村断桥地震遗迹、在原来的旅游通道开辟“虹口探险之旅”……
乡党委班子的坚强力量和坚定信念,感染着这里的每一个人:猕猴桃地里,村民们正忙着给猕猴桃授粉;三木药材合作社,社员们正围坐开会,讨论着“黄金季节”的补摘计划……我们看到,扛过大劫大难的虹口,虹彩依然!本报首席记者 高纪开 本报记者 缪琴 李凌翌 谢明刚
短评
责任如山
九木
它,和汶川一山之隔,有个美丽的名字——虹口。那里,地震之后,所有交通断绝,满目疮痍。他们——乡党委和政府,在大灾面前、担起如山的责任:历尽千难、度过八天围困的艰辛;跋涉万险、打通一条救命的“天路”;历经艰险,面临四次抉择的考验;结果,他们创造了奇迹——6000多名受困群众,1000多游客获救!
那是一份怎样的责任。突发地震、地陷山摇、房塌路断,他们团结镇定、指挥有序、抢险救灾、安置群众、解救游客;他们派人在雨夜摸黑爬过十几座山脊,将传说的小径变成救命的通道;他们勇当群众主心骨,忘记个人大小事——
“如果定了,那就有责任,哪怕牺牲生命,也要把它走通”,这是探险突围的命令,也是他们对责任的理解。那是对党的事业的责任,是对人民利益的责任。那份责任,沉甸甸,大如山。
没有那份责任,他们可以自顾性命,躲避灾难;因为责任如山,所以他们临危不惧,凝聚人心。没有那份责任,他们可以各自回家,照顾亲人;因为责任如山,所以他们在指挥直升机冒险降落的博弈里,让16个命悬一线的伤员成了赢家。没有那份责任,他们可以寻路突围,不再冒险;因为责任如山,所以他们在余震不断,危险随时发生之际,在山高路险,偏僻分散之处,多次往返,深入各个村落,解救受困群众。没有这份责任,他们可以坐等上级灾后支援,不会及时筹谋;因为责任如山,他们已经开始了筹划虹口乡新的生命之路、希望之路、致富之路!
君不见,在平时,在灾时,众多的“他们”,犹如虹口,都默默担当着这份责任;君不见,危难关头,党的各级组织成为中流砥柱,为群众遮风挡雨;生死抉择,党的干部舍生忘死,挺身而出。这都是责任如山的写照!
我们庆幸,因为责任如山,群众才安心;我们感动,因为责任如山,大爱才无疆;我们赞美,因为责任如山,生活更美丽。
在被困的8天里,虹口乡党委是如何组织动员、团结带领全乡群众抗震自救的?又是如何谋划恢复生产、重建更美虹口的?今天,我们透过虹口乡党委8个日夜里的4次艰难果敢的抉择,来感受这个基层党组织的事迹。
带领村民灾后自救,都江堰市虹口乡党委找到“生路”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虹口乡党委书记马远见、乡长张文斗正陪同投资商考察,走过一座小桥,乡党委机关就快到了。突然间,地动山摇,地面像波浪一样涌动,不断开裂,路旁的鱼塘喷出数米高的水柱,山上的巨石飞坠而下,烟尘弥漫。马远见一头摔倒在地,身旁的投资商被甩出两米多远。
地震!马远见、张文斗迅速行动起来,召集干部,在办公楼外面的一小块空地上,紧急设立了抗震自救指挥部。而后不断传来的灾情,令坐镇的马远见揪紧了心:通往外界的唯一公路全线瘫痪;除了高原村43套农民新居外,其余房屋全部损坏;奄奄一息的危重伤员,急需救治……8个昼夜的“孤岛”自救、决定命运的4次抉择,将在这个几根竿子和一块篷布支起的指挥部里展开。
第一次抉择·寻路
冒死入山 打通“传说”中的路
瞬间成为与世隔绝“孤岛”的虹口,如何把灾情传递出去,把伤病员运送出去,把急需的救灾物资运送进来?无路可走,那就走出一条路!
虹口没有通公路前,村民们都靠一条山间小径进出,但这条路已有好几十年没人走过。
震后的1小时里,乡干部们迅速被派往各个村组织营救,而乡发展规划办公室主任许云富、环卫所长刘安德,被留了下来。同时留下的,还有两位熟悉地形的村民。“营救虹口,必须打通这条路。这条路,靠你们自己开辟。如果现在有人放弃,我不勉强。但如果决定了,哪怕牺牲生命,也要把它走通,把虹口的灾情带出去!”说出这番话,马远见有些哽咽。但为了受困人员能得到救援,虹口乡党委作出了第一个抉择。
没有丝毫犹豫,四个人带着柴刀、手电筒,径直走向“无路”的陡峰,甚至没有向家人告别。
丛林越来越密,山路越来越陡,50多年前虹口人曾经走过的那条小路早已面目全非,不少路段被茂密的森林掩没。70度以上的陡坡,使每个人都几乎要前胸贴到地面上才能行走,而紧挨着的悬崖,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滑下去。
一路上余震不断,大雨滂沱。当天晚上8时许,四人终于抵达山脚下蒲阳镇的一个小砖厂。此时,每个人都摔得鼻青脸肿,摔得最多的起码跌了上百跤。这条已尘封了50多年、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才能辟开的“生命通道”,就这样被4个硬汉,用血肉之躯打通了!
随即,他们把虹口灾情向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进行了报告。
此后,虹口的救灾工作,都通过这条路,用徒步送信的方式向都江堰市报告。
14日,都江堰市委常委杜其文率领50名民兵、10名医护人员,每人背着30公斤急需物资,通过这条路,徒步进入虹口救援……
地震时,村民黄群英腰椎以下部分全都被预制板压住。脱险后,她双腿几乎已经失去知觉,伤口血流不止。“第二天,20多个乡亲轮番抬着我,顺着陡坡,在这条路上爬行。早上不到8点出发,下午4点才到都江堰市区,整整8小时!”十多天过去了,躺在病床上,黄大姐闻着病房外大片大片栀子花的清香。“如果没有这条路,如果没有20多个乡亲冒着生命危险送我进城治疗,我可能没啥机会还能闻到这股香味儿了!”
在虹口乡公路抢通之前,通过这条“生命通道”,虹口乡抗震自救指挥部组织力量,共运送出了24个危重伤病员。
第二次抉择·水路
几度涉河 生的希望带给群众
地震当天,分赴各村的乡领导班子成员都在天黑前返回报告了情况。
副乡长兼武装部长高永强,被指挥部派往红色村救援群众。红色村山高谷深,村民们依山临峡而居。后来各村情况汇报到指挥部时,大家才知道那里是全乡受灾最重的村。
高永强组织抢救安顿完峡谷这边的村民后,焦急地奔向谷底——峡谷对面还情况不明,他必须马上过去。但是,峡谷上的桥已经摇摇欲坠,于是他下到齐腰深的河里,从湍急的水流中挪到了对岸。
找到村民们时,大家已经由村组干部集中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了,但是突然降临的灾难,让大家感到惊恐无助。高永强站到高处,大声说:“大家不要惊慌!我到这里来,就是要和大家在一起。即便是死,我也会死在前头!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肯定能想到办法。”他的到来,让村民们的情绪稳定下来。接着,他点出30多名党员干部和年轻人,分组从废墟中搜寻粮食,又一起搭建村民们过夜的棚子。
红色村有6人重伤、20多人轻伤。当晚天黑路险,根本无法送出来救治,只能第二天送。安抚、安顿好村民们后,高永强又在夜色中冒险涉水过河,回到指挥部报告情况。
13日清晨6点,马远见再次集合了50多名干部,分成8个组,赴全乡8个村救援群众。临行时,他要求:所有人务必在天黑之前返回。这是乡党委的第二次抉择:全部班子成员和干部分组深入各村!
“生离死别!”马远见对记者说,当时看到干部们出发,他不知道他们一个个还能不能活着回来——虹口乡幅员广阔,山高林密,谷深水急,地震发生后时时处处都是危险。
乡长张文斗前往虹口村,经过的那段险路上,躺着两个被飞石砸中的遇难者。他略略观察了一下山坡,顾不得危险,飞快地冲了过去。
乡党委副书记乐元波赶赴最偏僻的联合村,沿途都在塌方。
高永强再次涉水进入红色村,水流比头天更急,他和同行的4名战士,手牵手,一步一步地挪,20多米宽的河流,2个多小时才涉过。
……
“说实在的,如果他们中有人遭遇不测,我都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他们的家人。他们的家人中,很多都受了伤,还在救治。”马远见说,“但是,面对山村里受困的群众,我们只能作这个选择,唯一的选择!”
第三次抉择·天路
腾出空地 让直升机转运伤员
5月16日,从都江堰市区通往虹口乡的公路,仍未抢通。但还有16个伤病员,急需转运救治。
搭乘直升机,是最快捷的途径。
但是,自前一天第一架直升机进来时,就遇到一个棘手问题:难以找到合适的起降场地。由于不具备降落条件,有时飞行员投下物品后,盘旋数圈,不得不在村民们期盼的目光中离去。
稍微理想的降落场地在高原村。但是,横跨白沙河的高原大桥在地震中断裂,只有涉过齐腰深的水才能过河,抬送伤病员十分艰难;而且由于通信没有恢复,不知道直升机何时飞来……
指挥部决定,在乡卫生院附近,辟一块降落场地。
“至少需要一个直径接近80米的空地。学校操场的篮球架可以拆掉,但腾出来的空地,直径也只有20米左右,旁边还有摇摇欲坠的危房,飞机起降,风险较大。”杜其文、马远见反复权衡。
有过多年军旅生涯、担任过都江堰市武装部政委的杜其文,对航空有一定的知识。最后他提出,就在操场上试一把!
这是虹口乡抗震自救指挥部作出的第三次抉择。
从上午10时开始,十多名干部群众,用镐等简易工具,在90分钟内拆除了操场内的篮球架等设施。
杜其文从废墟里找了些石灰粉,在地面画出了很大的一个圆,中间标上大写字母“H”,示意直升飞机在此降落。但究竟能否顺利着陆,大家心里都没底:毕竟,操场空地的面积,还不足规定的1/3。
“听见了,直升机螺旋桨声音!……瞧,它朝这边飞过来了!”下午2时许,负责巡查的工作人员激动地大喊起来。
直升机的身影,渐行渐近,村民们纷纷聚拢,脱下外衣挥舞:“在这里!在这里!”
下午3时,绕着“H”盘旋的直升飞机,在腾起的巨大尘土中,终于安全着陆,16个伤病员被送入舱内,载往成都紧急救治。
第四次抉择·新路
一路踏勘 谋划新的发展远景
5月18日,地震后的第6天,阳光明媚。然而,垮塌的山脉、堵塞的交通,给这个曾经山清水秀的“旅游天堂”,蒙上了厚厚的阴霾……
原本,7月份的“国际漂流节”已准备就绪,10月份的猕猴桃节正在谋划,“三木药材”也进入了采摘的黄金时期……而这样的美好蓝图,却瞬间满目疮痍!
“老林,你和我去旅游环线走一趟!”马远见拿起衣服,叫上乡政府干部老林,上路了!
从指挥部到虹口景区入口处,十多公里,原来的柏油公路被山石深深埋藏……外侧是悬崖,内侧是峭壁,而裸露在外的岩石,随时都有再次崩塌的可能!马远见说:“我们要重新给虹口修一条生命之路、希望之路!”
从上午9点到晚上7点,马远见一路踏勘,一路琢磨。回到指挥部,连夜召开班子会议,研究如何谋划灾后重建。“依托这次救灾中踩出来的生命路,规划建设新的旅游线!”马远见提出,“这条徒步救援的‘生命通道’,山脉本身没有受到什么损坏,因此依靠坚固的山脉打通道路,对自然灾害有较强抵御能力。”
这是虹口乡党委的第四个抉择。尽管抗震救灾工作还千头万绪,但马远见还是腾出一整天的时间和精力,实地踏勘和思考这件事。
尽快恢复生产,重振虹口旅游,再建美好家园,遭受重灾的虹口,昂起了头,挺直了身,准备迈出大步了。
马远见回忆说,地震发生时他陪同考察的四川利安公司,计划投资6亿多元参与虹口旅游集镇建设,前期已经投入了几千万元。按照省委、省政府3月底批复的《青城山—都江堰国际度假旅游区概念规划(纲要)》,结合龙门山成都段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将建设虹口山地运动旅游度假区。打造“世界虹口、新型农村”的美好蓝图,正在这个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成都的典型远郊山乡,稳步付诸实现。
然而,一场特大地震灾害突然袭来!“说实在的,我无比痛心,无比惋惜。”马远见对记者说,“但是,作为一级基层党组织和政府,我们乡党委、乡政府必须振作起来,直面灾难,尽快恢复重建。”
几天后,当记者再次来到虹口时,马远见说,成都市交通设计院的专家们已经着手为虹口规划新路了。记者看到,都江堰市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也在虹口实地斟查新线路的地质条件。
马远见还告诉记者,乡党委、政府正在筹划今后虹口的发展远景了:利用地震留下的地貌特征,进行新一轮的旅游整合,打造新的旅游项目,比如虹口峡谷地震奇观、高原村断桥地震遗迹、在原来的旅游通道开辟“虹口探险之旅”……
乡党委班子的坚强力量和坚定信念,感染着这里的每一个人:猕猴桃地里,村民们正忙着给猕猴桃授粉;三木药材合作社,社员们正围坐开会,讨论着“黄金季节”的补摘计划……我们看到,扛过大劫大难的虹口,虹彩依然!本报首席记者 高纪开 本报记者 缪琴 李凌翌 谢明刚
短评
责任如山
九木
它,和汶川一山之隔,有个美丽的名字——虹口。那里,地震之后,所有交通断绝,满目疮痍。他们——乡党委和政府,在大灾面前、担起如山的责任:历尽千难、度过八天围困的艰辛;跋涉万险、打通一条救命的“天路”;历经艰险,面临四次抉择的考验;结果,他们创造了奇迹——6000多名受困群众,1000多游客获救!
那是一份怎样的责任。突发地震、地陷山摇、房塌路断,他们团结镇定、指挥有序、抢险救灾、安置群众、解救游客;他们派人在雨夜摸黑爬过十几座山脊,将传说的小径变成救命的通道;他们勇当群众主心骨,忘记个人大小事——
“如果定了,那就有责任,哪怕牺牲生命,也要把它走通”,这是探险突围的命令,也是他们对责任的理解。那是对党的事业的责任,是对人民利益的责任。那份责任,沉甸甸,大如山。
没有那份责任,他们可以自顾性命,躲避灾难;因为责任如山,所以他们临危不惧,凝聚人心。没有那份责任,他们可以各自回家,照顾亲人;因为责任如山,所以他们在指挥直升机冒险降落的博弈里,让16个命悬一线的伤员成了赢家。没有那份责任,他们可以寻路突围,不再冒险;因为责任如山,所以他们在余震不断,危险随时发生之际,在山高路险,偏僻分散之处,多次往返,深入各个村落,解救受困群众。没有这份责任,他们可以坐等上级灾后支援,不会及时筹谋;因为责任如山,他们已经开始了筹划虹口乡新的生命之路、希望之路、致富之路!
君不见,在平时,在灾时,众多的“他们”,犹如虹口,都默默担当着这份责任;君不见,危难关头,党的各级组织成为中流砥柱,为群众遮风挡雨;生死抉择,党的干部舍生忘死,挺身而出。这都是责任如山的写照!
我们庆幸,因为责任如山,群众才安心;我们感动,因为责任如山,大爱才无疆;我们赞美,因为责任如山,生活更美丽。
责任编辑:杨俊杰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