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被群众称作“救命司令”
2008-05-23 15:09:20 |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 作者:罗冬泉 陈兆平 王若冰
  距大地震震中汶川映秀镇仅17公里,是成都市重灾区之一的彭州市的6个乡镇;在这个充满艰难险阻的救援现场,始终活跃着一个魁梧的身形,他就是成都警备区司令员张仁通。在灾难发生后,他带领上千民兵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抢救群众,第一时间掌握了第一手灾情资料。被抢救疏散的30000多名群众,有的向他下跪感恩,有的流着泪握着他的手……因此,张仁通被当地人民群众称为“救命司令”。

  没有接到命令

  灾情就是命令

  龙门山脉是中国32条地震带之一,也是此次汶川大地震的地震断裂带。深谙军事地理的张仁通司令员知道,汶川是此次特大地震的震中,彭州龙门山距汶川只有10多公里,龙门山系灾难一定很重。5月12日下午2时28分,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尚未接到救灾命令的情况下,他当机立断,迅速启动应急机制,与警备区其他领导一道,指挥率领辖区民兵,兵分多路,火速奔赴彭州、都江堰等受灾严重地区。他亲率应急民兵1000余人直奔龙门山。

  果然,小鱼洞镇和龙门山镇灾情比他判断的还严重——房倒屋塌、桥梁断裂、山体滑坡、电力中断,山里几万人生死不明。

  时间到了13日凌晨两点过,大雨倾盆,余震频繁,漆黑一团,而通往灾区惟一的生命线——小鱼洞大桥被震断4节,无法通行。张仁通没有丝毫犹豫,大手一挥:“时间就是生命,抢救群众是天大的事。同志们,跟我走!”话音未落,他带头跳进齐腰深的白水河,?水而过,民兵分队见状,紧随其后。

  面对沿途数千名受灾群众,张仁通率民兵分队迅速展开救援行动。在对民兵科学分工,合理编组成8个救援小组后,他和民兵组成“人桥”,站立水中当“路标”,引导伤员、老人、儿童和大量群众过河,及时有序地向安全地点转移。同时,他一边大声向群众喊话,要他们保持冷静,配合救援,一边搀扶着年老体弱者过河。

  经过一昼夜奋战,一批批受灾群众被及时疏散到安全地点。53岁的张仁通浑身被雨水浇湿,十分疲惫,他很想打个盹休息一下。突然,一位30多岁的妇女跑来紧紧抓住他的手说:“解放军同志,快救救我的亲人吧,我家两个人被压在废墟里。”

  “民兵分队,跟我来!”不由多想,他带领民兵就跑去救人。经过近一个多小时的努力,被废墟掩埋的两个人被救出。获救的群众感恩地跪在地上磕头,拉着他的手,请他留下姓名。“你不必知道我是谁,只要你知道解放军是为了谁就行!”张仁通话音一落,又冒雨徒步向另一个抢救地点进发。

  张仁通老家就在彭州地震灾区。5月13日中午,正在龙门山镇桥头指挥救灾时,他的一个侄儿跑过来焦急地求救:“叔叔,快派兵去救救你的侄媳妇吧,她被埋在电站倒塌的房子里了。”心中焦急的张仁通,语重心长地说:“我也想马上就去救她,但是部队正在按救灾方案推进,谁都不能享受特殊。我不能因为救一个人,耽误了救大批群众,请你们多理解。”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张仁通心里想得更多的是受灾群众。他书写了人间大爱。

  协调救灾队伍

  当起“临时指挥”

  5月13日,兵员告急。张仁通迅速向上级部门报告灾情,请求兵力增援。上级部门得知灾情后,立即向灾区增派4000兵力。随着救灾增援队伍的陆续到达,抗震救灾工作全面展开并向纵深发展,彭州小鱼洞、龙门山震区地界内,陆军、空军、民兵、公安、消防、武警、医疗救护以及当地政府组织的救援队伍10000余人、大型抢险救灾机械车辆840余台先后抵达。但各路队伍由于地形不熟、情况不明,部队之间互不相识又无隶属关系,救援工作急需统筹协调。

  如何搞好友邻部队、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协作配合,发挥救灾队伍的最大效能,使救灾工作有序、有效并可持续?张仁通认为必须把辖区内所有的救援力量科学整合、统筹安排,各尽所长、确保效率。他当机立断,将警备区前方指挥所迁移至进入灾区必经的交通要道——彭州小鱼洞救灾生命线白水河急救桥,并迅速派出联络员,与各路增援队伍取得联系,主动展开与各支参战力量的指挥协调,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他的协调下,各路增援队伍领导汇集到警备区那简易的指挥帐篷里,召开紧急会议。他主动向大家介绍受灾情况,听取部队意见,互通情报,协调救灾任务。张仁通的果敢、真诚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支持,成空林杰副司令员当即表态:“张司令员,成空救灾部队听从你的指挥调度。”某集团军救灾部队也按照张仁通的部署迅速展开救援工作。抗震救灾军地联系协调会议机制由此形成。

  救灾工作中,张仁通充分发挥空军部队大型机械较多的优势,向成都空军领导建议:大型机械立即进沟,扫清通往龙门山和银厂沟内的交通障碍,其余人员组织搜救小分队迅速进山,营救受灾群众,把损失降到最低。当他得知银厂沟内有好几个村庄已成为孤岛,地面救援力量无法到达时,立即向成都军区作战部门请求直升机支援,向孤岛村庄空投食品,转运危重伤员。他的请求,很快获得同意。兄弟部队对他雷厉风行的指挥风格竖起了大拇指。

  这期间,军委和总部领导视察彭州抗震救灾工作时,高度评价了彭州灾区救援部队之间以及部队和地方党委政府之间的浓厚团结协作氛围。

  带领灾区人民

  进行生产自救

  5月17日,张仁通向参加抢险救灾的民兵提出要求——抢险救灾第一战役即将结束,我们民兵不仅要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突击队作用,还要在帮助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中有所作为。

  自然灾害难抗拒,重建家园的信心不能垮。在救灾过程中,张仁通带着救灾民兵一路抢险一路向群众宣传,及时把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传达到每个受灾群众,增强受灾群众战胜灾害的信心。他看到由于学校损毁严重,孩子们无法正常上课,于是,在救灾部队联席会上,他向救灾部队发出“组织部队官兵帮助孩子补习功课”的倡议,得到了积极响应,两所军营帐篷学校很快建立起来。在组织进村入户过程中,他了解到许多受灾群众生产上有困难,便积极协调彭州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民兵进村入户,为7个受灾较重的乡镇群众分发药品、粮食、食油50多吨。同时,他还从地方慰问警备区抗震救灾官兵和民兵的物资中挤出一部分,支援受灾群众。为确保灾区社会稳定,他指挥彭州市人武部,组织3000民兵配合公安机关在交通要道、银行等重点要害目标和受灾群众安置点,实行昼夜巡逻,确保了灾区群众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最近几天,油菜、小麦等粮食作物相继成熟,他抽调部分民兵利用抗震救灾间隙,帮助灾区抢种抢收粮食作物近百亩。
责任编辑:杨俊杰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