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灾群众:我们回家了
2008-05-23 09:12:21 |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香喷喷的回锅肉端上来了,受灾群众罗家富夹起一块肉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嚼着,舌头美滋滋的舔了舔流在嘴角边的油,笑容写在他的脸上。

  这是四川省汶川县漩口镇集中村3组村民罗家富举家搬到崇州市青桥村后吃上热乎乎饭菜的缩影。其实,像罗家富这种从灾区安置到崇州市的受灾群众还有很多。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崇州市在安置受灾群众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举措,尝试“安置化整为零、管理政府统一”的崇州模式,将受灾群众“化整为零”、“插花”安置到该市各乡镇村组,截至5月21日,该市已经成功安置2000多人,受灾群众告别了困境,找到了家的感觉。

  模式一

  鼓励受灾群众投亲靠友

  “投亲靠友是目前安置受灾群众较好的一种办法,一则生活环境变化不大,有一种在家的感觉;二来在当地村民的关照下,可以使受灾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三是可以缓解当前安置的部分压力;四是可以避免人群聚集,防止灾后疾病发生。”崇州市委书记范毅对投亲靠友的安置形式很是赞同。

  记者在隆兴镇采访时,该镇党委书记文国洪介绍说,汶川大地震后,汶川、茂县、理县、彭州和都江堰的部分受灾群众通过投亲靠友的方式来隆兴暂住,他们按照崇州市政府要求组织镇、村干部对投亲靠友的受灾群众进行调查摸底,确定村、组干部一对一联系方案,及时了解受灾群众生活居住情况。并指导受灾群众防疫,对部分受灾群众提供棉被、药品等积极帮助受灾群众安顿下来,对接受受灾群众较多的家庭实行分居分吃的办法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受灾群众子弟入学问题,政府已经出面协调,保证受灾群众子女不误学。

  现场:穿上旱冰鞋 受灾孩子找回童趣

  昨天下午1时过,家住崇州市隆兴镇青桥村13组的高一学生杨玉波和从漩口搬到他家居住的表弟罗琪穿上旱冰鞋高高兴兴地在院坝里滑起了旱冰。看到罗琪行动笨拙的样子,在一旁观看的罗琪父亲罗家富笑弯了腰。青桥村村民杨萍说,这是他灾后第一次看到小舅子笑得这样开心。

  记者了解到,杨萍是罗家富的姐夫,几年前从紫坪铺水库移民到这里居住。罗家富告诉记者,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他们漩口受灾也很严重,家里的房屋全部垮塌了,现在他们所在的集中村村民全部都撤离下来投亲靠友,他来到姐夫家暂时居住。走进杨萍的家,记者看到,杨萍的家是一幢一楼一底的砖房,修建得比较结实,在地震中他们家只有墙壁有些小的裂纹。杨萍家总共有7间房子,现在加上自己家里的人总共有11人在这里居住。正在吃饭的罗家富告诉记者,自从来到这里后生活过得很舒坦。吃住都很好,睡得也安稳。“虽然这里不是自己的家,但和自己的家一样,很温暖,很安全。”罗家富说。

  记者了解到,自从罗家富一家人搬到这里居住后,当地的党委、政府和村上负责人相当重视。政府专门派人到他们居住的地方来查看,并按照每两人一件的标准送来矿泉水,每人10斤米,人均一桶方便面,还有生活必需的其他用品。罗家富说,在姐夫家的生活比他以前的生活还过得好些,每天都能吃上一顿肉,住宿也不错。记者看到,为了让罗家富他们住得好,杨萍专门在客厅里搭了两张床,换上崭新的被子,垫上棉絮,虽然看上去有些简陋,但很温馨。

  在杨萍家的院子里,三四个娃娃在一起玩着滑旱冰、开火车游戏,虽然这些孩子都受到汶川大地震的影响,但他们现在有了安身之所,孩子们找回了原本属于他们的童趣和天真。

  模式二

  当地接收村民主动报名

  “原本,接到安置任务后我们还有些担心,担心村民不愿意接受受灾群众,担心受灾群众在这里居住不习惯等。现在看来,这一切都是多余的!” 锦江乡党委书记杨勇说。“现在我们将给每个受灾群众制作一张服务卡片,将他们的基本信息、生活情况等详细记载,以便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为受灾群众服务。”

  锦江乡是专门对接安置鸡冠山大木村的受灾群众。5月17日,锦江乡下辖各个村村民在得知有外地受灾群众需要到此安置时,不少村民主动报名要求将受灾群众安置到他们家中。锦江乡对报名的25户村民家庭情况进行了摸底,查看是否符合安置要求:水电要通畅、房屋结构要牢固、家庭要和睦等,经过筛选确定24个家庭作为受灾群众安置点。

  5月18日下午,锦江乡派专车到鸡冠山大木村将受灾群众接到乡政府,在举行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后,连夜将受灾群众进行妥善安置。安顿好后,锦江乡政府随即给受灾群众送去必需的生活用品,并按照三口—四口之家配送50斤大米、四口之家以上配送100斤大米的标准送去生活口粮,同时送去方便面、饼干以及矿泉水等。“当我们走访完受灾群众安置点时,已经是深夜11时了。” 锦江乡乡长周艳琼说。

  现场一:三次上门 待产孕妇心里踏实

  预产期为6月10日左右的孕妇骆飞这几天终于睡上了踏实觉。即将当妈妈的骆飞是鸡冠山乡大木村人,在汶川大地震中他们家也遭受到巨大损失,家里用来开农家乐的房屋被全部震垮。当天坚强的骆飞挺着大肚子步行10多公里山路后才到达安全地带。所幸的是,骆飞一家都平安,没有人员伤亡。但即将生孩子的骆飞一家人着急的是,没有可以居住的地方,总不能长期这样挺着大肚子到处住帐篷吧?最后锦江乡接受了她家。5月18日4时30分,包括骆飞在内的20户共71人在锦江乡政府的帮助下从危险的鸡冠山撤离到锦江乡,并被安置在锦江乡余塘村。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骆飞家。据骆飞介绍,她现在居住的地方是当地一位村民主动让出来的。记者看到,骆飞居住的地方是个很幽静的四合院,并有一个很雅的名字“怡居”。院子里绿树成荫,打扫得十分干净,骆飞一家四口人住在其中的两间房子里。厨房里还有不少当地村民自发送来的蔬菜。

  记者采访骆飞时,正好碰到当地卫生站的医生给她量血压、测体温。医生告诉她目前胎儿的各项体征都很正常。测完体温后,医生打开药箱,拿给骆飞的丈夫一些防暑的药品,并一再叮嘱骆飞的丈夫要注意一家人的身体健康,如果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立即电话告诉医生,他们会随时赶到现场。

  骆飞告诉记者,这些医生已经是第三次主动上门为他们检查身体了。“真的很感谢当地政府,不仅让我们住得安心,而且还专门派医生上门服务,我们感到很踏实。”骆飞的丈夫紧紧握着医生的手不断感谢。

  现场二:三级回访,关心受灾群众生活

  据了解,面对素不相识的受灾群众入住后,锦江乡政府、村支部等相关领导经常走家串户,了解受灾群众情况,及时处理受灾群众所需事情。而崇州市政府领导更是在第一时间内赶到受灾群众被安置的家中,嘘寒问暖。

  郑发清,鸡冠山乡大木村支部书记。5月18日以来,他已经到锦江乡来了三次。头两次,是送受灾群众。这一次,他自己也留下来暂时居住。“我们村大多数受灾群众被安置在锦江乡,大家都非常满意,不管是当地村民,还是政府,给予了我们太多的关心。昨天锦江乡杨书记给我打电话,我们村支部委员会办公地点也搬了下来。今天下午2点左右,我们在这里召开了第一次支部委员会!”安排在锦江乡余塘村育坤家的郑发清激动地说。“自从我们来到这里暂住后,余塘村、锦江乡、崇州市政府等相关领导,经常来到我们受灾群众安置点,对我们的住宿、生活等进行关心,让我们真正感觉到家的温暖。我们村支部今天召开会议,将从明天开始走访我们村在这里的安置情况,并与被安置的村民进行沟通,让大家懂得感恩,争做文明受灾群众!”
责任编辑:杨俊杰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