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啤酒广场 今日“生命港湾”
2008-05-23 08:28:37 |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 作者:李凌翌 缪琴 杨扬
四川省都江堰市啤酒生活广场,从未如此“沸腾”,而此番“沸腾”,并非是由于人头攒动的食客,而是纷至沓来的震后受灾群众。绵延2000米,这里有个名字叫“生命港湾”……地震发生当天,花溪渔港的老板马文凯,火速将他18.6亩的夜啤酒生活广场用于受灾群众的安置。如今,这里已经住满了2000多名受灾群众,而地震灾害发生后的10天里,这个“生命港湾”已经安置了8万余名受灾群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避风港”。
生命港湾 为8万人“安家”
径直来到啤酒生活广场,马路旁,一块“新花溪鲶鱼庄”的招牌尤其醒目。走进啤酒广场,记者见到塑料布搭起的临时帐篷,将2000余米餐饮长廊排得满满当当,却秩序井然,厨房、洗衣间、厕所分布有序……虽然并非“标准化”帐篷,但这样一个近20亩的临时安置地,却俨然一个灾后大家庭,而这个家的“当家人”,就是这家餐饮店的老板马文凯。
“几个小时,啥都变了!”昨日,回忆地震那刻,马文凯一直在叹息,“这么多家庭、房屋,一下子都毁了,开车从成都到都江堰,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腾出地儿,尽可能多地给大家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栖身之所。”
让马文凯感动的是,发生地震后,虽然有亲人遭遇不幸,他手下的30余名员工没有一个申请离开,当天下午,顶着接踵而来的余震,马文凯挽起袖子,和大伙儿清理啤酒广场、餐饮长廊,把酒店里的桌子、椅子搬到空地上,第一时间给受灾群众搭起了“家”,4000余名惊慌失措的人,在这里度过了他们难熬的震后第一夜。直到第二天,马文凯才得知,在新都读大学的儿子,在此次地震中受了伤。
“生命港湾”是老百姓给这里取的名字,从他们的口中记者得知,地震灾害发生至今的10天时间里,这里来来去去,差不多安置了8万多名受灾群众,让他们在灾后感受到“家”的温暖。
红丝带 系着责任和信念
地震发生之后,在这个“生命港湾”里“栖息”的受灾群众来来去去,但负责这些群众安置的工作人员臂膀上的“红丝带”却始终醒目。
16岁就当兵的马文凯,有一种军人与生俱来的责任感。由于地震的突然来袭,当时老百姓都聚集到广场上,情绪特别慌乱。于是,马文凯拿起话筒喊道:“大家保持镇定,腾出一条通道来,有秩序地把东西安置在通道的两侧……”为了让老百姓安心、放心,马文凯灵机一动,马上找来了一张红布,并将它撕成20条红丝带。“来,负责的同志都把这条红丝带绑在臂膀上,让这里的百姓看到我们,就能觉得安心!”一边说,马文凯一边系上了红丝带,他说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信念。很快,在马文凯和社区干部的齐心协力下,“港湾”里的老百姓渐渐平复了情绪。
在“生命港湾”里,记者看到这样一幅画面:王勇拿着剪刀,熟练地给一名学生模样的男孩剪头发……汶川大地震让王勇失去了房屋和店铺,前些天,他搬进了这个大家庭,并在这里搭起了一个露天理发间,为大家免费理发。“你看这里有专门洗衣服的池子,有烧菜煮饭的地方,俨然一个其乐融融的生活区呢!”马文凯看到受灾群众渐渐从地震的恐慌中走出来,他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经济损失 他绝口不提
马文凯的花溪渔港是该市惟一一个三星级标准的餐饮店,去年才花了几十万元重新装修。谈到这次地震后的损失,马文凯不愿多提,他说:“看到老百姓现在都好好的,这就是我最大的安慰了!”桌子当床睡,马文凯把自己店里所有可用的器具全部拿给了灾区群众,餐饮店里囤积的粮食、蔬菜、水也拿了出来,让这里安置的老百姓在第一时间就吃到了热乎乎的米饭。马文凯说:“房子没了可以再建,东西没了可以再买,只要这里还有一个受灾群众,我都会一直让他们在这里得到像‘家’一样的照顾!”
对于都江堰,马文凯有一种强烈的家乡情结!“地震发生之后,有很多地方都让我过去做餐饮,但我都拒绝了,因为,我还要留在这里重建家园,我依然会把今后的花溪渔港扎根在都江堰!”马文凯的家乡情结,不仅感动了记者,也激励着“生命港湾”里“栖息”的每一位受灾群众。“对,我们和马老板一样,对重建家园信心十足。”受灾群众张大伯站在一旁,激动地说道。
生命港湾 为8万人“安家”
径直来到啤酒生活广场,马路旁,一块“新花溪鲶鱼庄”的招牌尤其醒目。走进啤酒广场,记者见到塑料布搭起的临时帐篷,将2000余米餐饮长廊排得满满当当,却秩序井然,厨房、洗衣间、厕所分布有序……虽然并非“标准化”帐篷,但这样一个近20亩的临时安置地,却俨然一个灾后大家庭,而这个家的“当家人”,就是这家餐饮店的老板马文凯。
“几个小时,啥都变了!”昨日,回忆地震那刻,马文凯一直在叹息,“这么多家庭、房屋,一下子都毁了,开车从成都到都江堰,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腾出地儿,尽可能多地给大家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栖身之所。”
让马文凯感动的是,发生地震后,虽然有亲人遭遇不幸,他手下的30余名员工没有一个申请离开,当天下午,顶着接踵而来的余震,马文凯挽起袖子,和大伙儿清理啤酒广场、餐饮长廊,把酒店里的桌子、椅子搬到空地上,第一时间给受灾群众搭起了“家”,4000余名惊慌失措的人,在这里度过了他们难熬的震后第一夜。直到第二天,马文凯才得知,在新都读大学的儿子,在此次地震中受了伤。
“生命港湾”是老百姓给这里取的名字,从他们的口中记者得知,地震灾害发生至今的10天时间里,这里来来去去,差不多安置了8万多名受灾群众,让他们在灾后感受到“家”的温暖。
红丝带 系着责任和信念
地震发生之后,在这个“生命港湾”里“栖息”的受灾群众来来去去,但负责这些群众安置的工作人员臂膀上的“红丝带”却始终醒目。
16岁就当兵的马文凯,有一种军人与生俱来的责任感。由于地震的突然来袭,当时老百姓都聚集到广场上,情绪特别慌乱。于是,马文凯拿起话筒喊道:“大家保持镇定,腾出一条通道来,有秩序地把东西安置在通道的两侧……”为了让老百姓安心、放心,马文凯灵机一动,马上找来了一张红布,并将它撕成20条红丝带。“来,负责的同志都把这条红丝带绑在臂膀上,让这里的百姓看到我们,就能觉得安心!”一边说,马文凯一边系上了红丝带,他说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信念。很快,在马文凯和社区干部的齐心协力下,“港湾”里的老百姓渐渐平复了情绪。
在“生命港湾”里,记者看到这样一幅画面:王勇拿着剪刀,熟练地给一名学生模样的男孩剪头发……汶川大地震让王勇失去了房屋和店铺,前些天,他搬进了这个大家庭,并在这里搭起了一个露天理发间,为大家免费理发。“你看这里有专门洗衣服的池子,有烧菜煮饭的地方,俨然一个其乐融融的生活区呢!”马文凯看到受灾群众渐渐从地震的恐慌中走出来,他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经济损失 他绝口不提
马文凯的花溪渔港是该市惟一一个三星级标准的餐饮店,去年才花了几十万元重新装修。谈到这次地震后的损失,马文凯不愿多提,他说:“看到老百姓现在都好好的,这就是我最大的安慰了!”桌子当床睡,马文凯把自己店里所有可用的器具全部拿给了灾区群众,餐饮店里囤积的粮食、蔬菜、水也拿了出来,让这里安置的老百姓在第一时间就吃到了热乎乎的米饭。马文凯说:“房子没了可以再建,东西没了可以再买,只要这里还有一个受灾群众,我都会一直让他们在这里得到像‘家’一样的照顾!”
对于都江堰,马文凯有一种强烈的家乡情结!“地震发生之后,有很多地方都让我过去做餐饮,但我都拒绝了,因为,我还要留在这里重建家园,我依然会把今后的花溪渔港扎根在都江堰!”马文凯的家乡情结,不仅感动了记者,也激励着“生命港湾”里“栖息”的每一位受灾群众。“对,我们和马老板一样,对重建家园信心十足。”受灾群众张大伯站在一旁,激动地说道。
责任编辑:杨俊杰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