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 3个紧急决定救下虹口
2008-05-22 09:21:10 |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 作者:成都传媒集团记者
  都江堰市虹口乡和汶川一山之隔,直线距离只有30公里。5月12日大地震发生后虹口乡内外交通断绝,6000多群众、游客受困。

  生死关头,当地党委政府3个紧急决定,为等待救援、减少伤亡赢得了时间。

  5月19日中午12时,经过116个小时昼夜奋战,武警官兵开着挖掘机、装载机赶到乡政府——汶川大地震中成都最后一条被阻断的、通往受灾乡镇的道路抢通,救护车、装载着大米、白菜、黄瓜、帐篷的卡车源源不断开往虹口。

  虹口终于获救。

  生死攸关之际的3个决定

  5月12日下午2时28分,虹口。

  乡党委书记马远见和乡长张文斗陪投资商考察结束,正往乡政府走。突然,路旁的鱼塘向上喷出数米高的水柱,巨石从山上直坠而下,马远见一头栽倒在地,身旁的客商被甩出两米多远。

  是地震!马远见掏出手机拨乡政府,听筒里传来一片死寂。他跳起来,向乡党委、政府所在地一路狂奔,路上全是夺路而逃的村民。

  等他跑到,乡政府楼已经摇摇欲坠。“都不要慌,留在院坝里!”马远见招呼住往外跑的干部,在乡政府外设立了紧急指挥部。

  马远见知道,这时虹口6200多村民大多都在山上,还有近800名游客,而当地民房主要是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在这样的强震中根本不堪一击。当务之急是和外界取得联系,寻找救兵。

  “我带人冲出去。”张文斗主动请缨。指挥部作出了第一个决定:由乡长带人冲过一段正在塌陷的山道,徒步前往乡政府3公里外的成都军区某部寻求救援。

  “当时都想往山下跑,又都不敢。”村民周涛说,“危难时候有人站出来,心就定下来了。”

  救援的第一个目标是乡中心小学。这时,小学教学楼已经发生坍塌,数名学生被埋。“先去救娃娃。”流石随时在身边飞过,张文斗往驻军疾跑,路上见到有村民就喊救学生。短短十几分钟,就有几十条精壮汉子聚集到中心校。加上随后赶来的部队战士,到5月13日凌晨,两名被埋学生从废墟中成功获救。

  但情况并没有好转。“部队赶过来,我刚松口气,就听有人报告通往都江堰市的路全部断了。”马远见说,只觉得头皮都要炸开,“当时完全是急火攻心,一直想,山上几千人咋才能安全转移出去。”

  “这个时候千万不能乱。”指挥部马上作出了第二个决定,立刻统计乡政府所在地就近的村民家中还有多少粮食,对粮食进行集中管理和分配,同时,乡上所有商店的商品全部集中。

  虹口地形以山为主,没有稻田,大米等食物主要依靠平时到都江堰市采购。地震发生后,村民家中少有的食物也被掩埋在废墟中。知道乡党委和政府在解决粮食问题,大家心里稍微稳了些。“粮食一集中,大家的心就齐了。”周涛说,接下来的几天,大锅煮出来的稀饭保证供应到每个人,“一天两餐都是稀的,但是没断过顿。”

  这时已经接近下午4时,地震的声势好像小了些,村民在乡干部的带领下疏散到开阔地带,大家不再乱跑,忙着帮受伤的人包扎。

  指挥部作出了事后看来最关键的第三个决定。马远见说,“我们决定派乡规划办主任许云富和乡干部刘安德步行前往都江堰市区。我告诉他们,没有路也要趟出一条路,不管想什么办法,都要下山,把这里的情况向市里报告。”

  砍出一条生路

  死命令摆在许云富和刘安德面前,但问题是,面前没有路,“只看见巨大的石头挡在前面,都虹公路就像突然消失了一样。”

  “50多年前,好像有一条通下山的路。”许云富曾听当地山民说起过一条小路,但他在虹口乡这几年,从没亲眼见过。

  这是解放前虹口地区民众通往外界的惟一通道。随着都虹公路建成,这条路就被遗弃了。50多年前的这条小道,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总长达10余公里,而且必须翻过10几道险峰。50多年后的今天,虹口再也无人认识这条已经成为传说中的“天路”。

  来不及多商量,许云富和刘安德揣上一把手电筒往山外走。

  乡政府门前的小街上,许云富突然停住,“马文强!”他大喊一声,叫住街对面一个埋头正跑路的40多岁的汉子。

  “老婆娃娃喃?”许云富问。

  “还没来得及回家。”

  “跟我走一趟,下山送信。你经常在山里砍柴,路熟。”

  马文强平素就木讷,现在想着家里没有音讯,更说不出话来。他犹豫了一下,“路难走得很。你们干部敢去,我就带路。”

  大概下午5时的样子,三人进入位于山腰的一个小山寨,遇上了正在准备给女儿包扎伤口的山民骞锡红。骞锡红是乡里日子过得最艰难的人,父母早逝,13年前妻子失踪后一直与独生女儿相依为命。

  “老骞,有没有办法出去?”许云富问。骞锡红年轻时随父亲上山打猎,多次走过那条尘封的小道,但禁猎后,他也有二十多年没再去过。“我也不见得找得到路。”骞锡红实话实说,“不管它,边走边找。”他对女儿丢下一句话,“去找你大伯”,捡起把柴刀,走在了最前面。

  两个乡干部和两个村民凑成了一个探路队,他们必须把“虹口告急”的消息带出去。

  一路上,马文强和骞锡红不断争执,各自脑海里对那条小路的记忆时而重叠,时而分歧。情急之下,两人做了分工,马文强爬上一棵大树朝下望,仔细分辨小道的方向;骞锡红则凭着记忆,不停地挥动手中的柴刀,砍出一条通往山下的道路。6时许,当他们从山岭上找到那条老路的显著痕迹时,天已经黑了。

  “幸好天黑前找准了路,不然信肯定送不下去。”许云富说。但这时候路已经看不清了,他们只能顺着手电筒微弱的光一步步往下挪。“以前常说爬山,这次真的是‘爬’下去的。”他说,要赶时间,基本是手脚并用往下爬,遇到石头少的地方,干脆就坐在地上往下滑。

  这段10余公里的山路,他们“爬”了8个小时。晚上11时许,探路队的成员抵达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指挥中心,最先向市领导汇报了虹口乡的灾情。市指挥中心随即作出指示:迅速分期分批派出抢险队和救护队,沿着那条才探明的小路翻越原始丛林,直奔虹口救灾……

  虹口有救了!

  马远见在焦急的等待中过了一夜。

  “书记,路砍通了……口信送出去了!”马文强冲进乡政府,话未说完便瘫倒在地上。

  虹口有救了!等在乡政府的干部和村民相拥而泣。

  马远见忙叫来“大学生村官”何珍,“你来写,把乡上受灾的最新情况和最需要的救援物资报告给市上。”

  何珍飞快地记录着从虹口乡各处传来的受灾信息,并带着求救信翻山前往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指挥中心。随后,都江堰市紧急派出60名救护队员,分三批,每人背负20-25公斤的短缺药品或抢险设备赶往虹口。

  但救援力量仍然不够,14日,又一封求救信从虹口带出:

  到目前,虹口乡仍在积极进行抢险救援,5月13日将机关工作人员分为9个组,其中7个组由6个班子成员亲自带队,带领机关工作人员、军人、医护人员,深入到各村组织村组干部成立救灾指挥中心组织自救,将伤重病员及时转移到治疗条件较好的地方,并统计各村受灾情况上报。另外两组为外出联络组和现场综合协调组。

  截至5月13日19:17已确认死亡约57人,重伤41人,失踪16人。房屋几乎全部倒塌,白沙河两岸山体基本全部在持续塌方,河流断流。目前尚有红色村1、6、7组,深溪村3、4、5、6、7、8组,联合村2、3组无法到达,这几个村总计约900余名群众情况不明,其中到联合村开展检查工作的机关干部4人仍无消息。

  现虹口区域约有游客60余人,其中有2名以色列籍留学生,系成都中医药大学学生,其中1人有生命危险。

  紧急请求解决食品、饮用水、药品、防疫药、帐篷、通讯问题。

  虹口危急的信息通过都江堰市指挥中心很快报告到成都市指挥中心。15日下午3时许,3架运输机出现在虹口上空,投下了上百件的急需物品;下午6时,成都军区直升机装载着一批救命药品直飞到虹口;7时,40多名抢险队员每人背负25公斤的短缺物资连夜往虹口进发。

  5月16日,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步行进入塌方危险地,了解虹口灾情。李春城通过电话与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取得联系,要求有关方面采取紧急措施,对虹口被困群众全力实施救援。

  ……

  在连续5天的抢险战斗中,当地6000多名村民和游客被转移到安全地带,大半村民经探路队砍出的“天路”,有组织地转移出来。

  5月19日,武警官兵抢通通往虹口的道路。直到这时,马远见和乡上的干部才顾得上身在都江堰灾区的家属。“谁当时不担心,我们这里基本所有的干部家属都在都江堰。这里这么严重,那边形势肯定也不乐观。但是,那个时候谁还顾得上那么多,大家急的是,6000多人怎么才能从虹口突围。”

  5月12日之后的这几天,马远见几乎没有停过,人瘦得脱了形。但看到村民不断往外转移,救灾物资不断往虹口运,他的精神又来了,“我最骄傲的是,在整个抢险进程中,虹口的乡、村干部没有一个人临阵退缩。”他说,“最紧急的时刻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想的是虹口的重建。我们已经初步勘查过了,就准备沿那条砍通的小路,重修一条新的公路。”
责任编辑:杨俊杰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