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平心灵“余震”专家为您支招
2008-05-21 10:03:35 | 来源:新华网-华西都市报 | 作者:江英
  5月14日,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义率领来自北京十三家医院的50名心理专家赶赴灾区,及时为灾区群众提供心理援助。郑义表示,心理干预是一个长期过程,针对这次地震中的不同群体,所需要的心理干预措施也有差异。

  目前,心理专家的心理援助工作主要针对遇难者家属、地震伤员及受灾群众,对普通大众的集中心理干预,放在后期进行。成都市精神病院霍磊表示,受地震影响,现在成都市大部分市民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问题。为了帮助市民克服恐慌情绪,成都市多名精神疾病专家开始自发为市民做震后心理辅导。针对四类典型问题,四川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系陈昌文教授为市民开出“良方”,希望消除市民心中的“余震”。

  案例1 感觉随时都在震受5月12日那天震感影响,使多数未经历过地震的成都市民内心产生了阴影。地震之后,市民黄女士出现幻觉,觉得地面随时都在摇晃,在高楼上生活工作时感到紧张,到现在为止,她只回自己15楼的家拿过一次东西。对周围正常的声响、晃动,黄女士也变得“草木皆兵”,余震中的轻微震感,也让她头昏眼花、手脚无力。目前,在市民中间,这类心理问题比较普遍。干预方法:市民产生幻觉、处于紧张恐慌状态是由于地震常识缺乏,对地震本身没有理性认识,而又太关心自我所致。干预方法主要靠市民自身的意念控制,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放松自己。一旦出现紧张情绪,就要提醒自己放松身体,转移注意力,将焦点集中在其他事物上。另外对地震知识要有基本的了解,需明白地震每减少一个等级,能量就减少约30倍。汶川8.0级地震时成都挺得住,余震没有大家想象的可怕。

  案例2 受他人影响出现共鸣19日下午,电台发布信息称19日至20日汶川8.0级大地震余震地区可能发生6至7级余震的消息,经同事提醒,邵先生理解为“汶川地区还将发生8.0级地震,于是迅速将消息传给了朋友,大家马上从家里搬到室外。和邵先生一样,不少市民受到身边敏感人群干扰,随别人恐慌而恐慌,易受到谣言影响。干预方法:这类群体性恐慌往往是因大家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将焦虑放大并传染引起。对于此类心理问题,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在市民自身。从外界得到任何信息时,都该保持理性,要分析信息的可信度及其带来的影响。不确定的信息尽量少传播。此外要关注和相信权威部门发布的权威信息,地震局专家多次强调,成都不在余震带上,余震不会对成都市区造成破坏,除了危房,居民可以放心在家居住。

  案例3 听到救护车响就紧张在红星路上班的杨女士表示,现在她一听到大街上救护车呼啸着飞奔起来,就感到压抑。由于受救援气氛影响,街上救护车、警车、消防车响起时引起一部分人情绪波动,使他们产生焦虑、压抑感,觉得生命不堪一击,担心灾难再次发生。干预方法:对于这种过敏性焦虑,市民应该更多从关注表面环境转移到关注事件本身上。应该看到这种紧张气氛的背后,是无数名同胞在地震中失去家园,身心受到巨大创伤带来的。市民要更多投入到公共事务中,多为灾区做贡献,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摆脱困苦。

  案例4 过度紧张引起麻木姜女士起初对余震非常敏感,后来反而变得麻木。多次余震折腾,导致她完全不在乎自己所处的环境,漠视自己及身边的人和事。余震到来,她没有恐慌,但也缺乏应有的警惕。干预方法:陈昌文认为,这种情况发生之后,市民要及时调整自己心态,提高心理素养。这种时候应该想想灾区群众,他们所处的环境比市民更糟糕,他们身心所受到的创伤比大家更严重。我们恐慌、麻木都很对不起灾区群众。此时市民要向灾区群众学习,像他们一样坚强、理性,多想想在前线救援的武警、医护人员和志愿者。
责任编辑:韩京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