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中央集体换届结束 寻求更大参政空间
2007-12-22 10:04:19 | 来源:光明网—新京报 | 作者:李静睿
  12月21日,万钢当选为致公党新任主席。至此,八个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中央领导人换届全部结束。

  和五年前的八个民主党派全国代表大会均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出席不同,此次代表中共中央出席开幕大会致贺词的均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规格明显提高。刚刚卸任的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认为,这是“用实际行动表达中共中央在推进、深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诚意和决心。”

  与五年前更为不同的是,现在多了一个来自民主党派的正部长万钢,要是再加上民建中央主席、监察部副部长陈昌智,民主党派中央主席已不仅仅任职于人大政协。对于地位功能更为明晰的民主党派来说,从内而外、从上至下都正在期待更大的空间。

   年轻化:必然而非绝对

  年轻化,这的确是本轮民主党派换届的关键词,几乎所有党派都在本次人事调整之后公开资料称,中央委员和新领导班子年龄下降趋势明显。70岁的原民进主席许嘉璐和农工党主席蒋正华、72岁的原民建主席成思危、73岁的原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和致公党主席罗豪才均让贤卸任,新主席中最年轻的万钢年仅55岁。

  党的十七大之后,有媒体注意到一批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士进入政治局,而与其类似,亦有一批同时代出生人士进入民主党派中央领导机构。

  “执政党和参政党是中国政党制度的一体两面”,长期从事政党制度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淑真对本报记者分析称,从历史来看,执政党的思路发生变化,必然为参政党带来相应的变化,“在年轻化上也是同样的逻辑”。

  但民主党派的年轻化亦非一个绝对命题。有民主党派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民主党派对发展对象的学术地位、社会影响的要求均较高,因此不可能一味地追求代表的年轻化,其组织建设“还是要合理配备,老、中、青要有个梯次”。

  参政议政:争任政府实职要职

  十七大报告中共有60多次提到“民主”,并提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统战目标明显更为扩大。在2005年和2006年,中共中央也连续两次以“五号文件”的名义,要求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人民政协工作。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甄小英对本报记者表示,近年来的种种迹象表明,由非中共人士更多担任政府实职已经已成趋势,“下面的问题是增加实职的分量”。

  在万钢成为文革后中国首个非中共部长后,其他民主党派是否存在压力、是否会有所动作争取更多实职安排也为各方所关注。民革中央委员朱维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承,各党派“前几年都在争政协一号提案,现在还要看谁的实职安排多。”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王佐书也对本报表示,民进会“竭尽全力”推荐本党优秀人才担任政府实职要职。

  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共3.1万人。甄小英分析称,民主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担任政府实职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一般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所以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那些专业性较强、和知识分子结合比较紧密的职位上来,比如科技、卫生这些部门,这样担任实职后也更容易发挥作用”。

  自身建设:有所侧重 形成特点

  周淑真最近在《学习时报》上发表名为“怎样看待政党关系和谐”的理论研究文章。其中直言,目前民主党派自身建设还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比如民主党派的界别特色逐渐模糊,发展定位存在某些重叠,民主党派的政治把握力、参政能力等都有待提高”。

  根据公开的数据,民建和农工成员均已超过十万,民进、九三学社也发展迅速。但是“像民革和台盟这样有特殊要求的政党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扩张速度”,甄小英称,由于我国的民主党派为代表型干部型政党,因此不应单纯追求发展规模,而是应当“有所侧重,形成特点”。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在当选后接受本报采访时也曾强调,民建的发展原则为“重在质量,注意数量”。

  周淑真对此亦表赞同,民主党派必须保持传统特色,寻求更为明晰的界别定位,“只有对于自身的发展思路明确,才能有更明确的参政思路”。

   8个民主党派新任中央主席

  韩启德(62岁),连任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林文漪(63岁),连任台盟中央主席;蒋树声(67岁),连任民盟中央主席;严隽琪(61岁),新当选民进中央主席;陈昌智(62岁),新当选民建中央主席;桑国卫(66岁),新当选农工党中央主席;周铁农(69岁),新当选民革中央主席;万钢(55岁),新当选致公党中央主席。
责任编辑:薛勇秀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