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司法温暖人民——宋鱼水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之二
2005-01-14 08:27:00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张召国
在宋鱼水的心中,法律的分量始终是最重的。曹颖逊 摄
“老百姓的案子无小案”,这是宋鱼水常说的一句话。15年来,宋鱼水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感,用心理解职业道德的全部内涵,以求实、严谨、刚直、廉洁、文明的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尊重。
宋鱼水办理的第一个案子?让她记忆犹新。
1998年寒冬的一个早晨,一个起早贪黑给饭馆送菜的民工走进了海淀法院。宋鱼水开庭时,那位民工穿得非常单薄,破旧的衣服已经看不出颜色,尽管审判庭里供着暖气,但他还是微微发抖。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宋鱼水,看到民工冻成这个样子,心里很难受。
“我今年给一家饭馆送了一整年的菜,他们一直没给钱。临近年根,我冒着数九寒天一趟趟去要,求了老板,又求服务员。饭馆的人烦了,他们就连推带搡把我赶了出来。”民工告诉宋鱼水。
宋鱼水听到这番话后,一股同情陡然涌上心头。然而,对弱者的同情终究不能替代法律的公正。后来,宋鱼水又了解到这家饭馆因为经营不善,已多次倒手,买了民工蔬菜的老板早就没了踪影。现在饭馆的老板对宋鱼水说:“法官,自从我租了这个店面,就没少遇到这种事,好多人天天追着我要面钱、米钱,我冤不冤?”宋鱼水告诉他:“你冤,那个民工更冤。这账虽不是你欠的,但你承租了这个店,你就应该先还上!”那个老板一听就急了:“前一拨人欠的钱算到我头上,这太不公平吧!”宋鱼水义正词严地回答:“按照法律规定,你可以向过去的承租人追偿,但你现在必须先把钱还上。”案件顺利结案后,那个民工捧着薄薄一叠钞票痛哭流涕地告诉宋鱼水:“我那重病在床的妻子和上学的孩子都在等着这点钱呢!”
小额案件与大标的额的案件相比,似乎很难引起关注,但宋鱼水认为:虽然每一个人的文化层次、生活背景不一样,但是人们本性中追求平等和正义的要求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生活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关爱、人人机会均等的社会。于是,她给自己“约法三章”:不轻视小额案件,因为涉及百姓生活;公平对待当事人,不管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是穷人还是富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当事人,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尊严和利益。
不久前,宋鱼水承办了一起著作权纠纷案。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来到海淀法院,找到宋鱼水:“在‘文革’期间,我同一位同事合作共同研究一个课题,同时将研究成果准备结集出版。后来,限于单位的各种情况,我们单位也没有将那本书出版。于是,书稿就留给了单位。”
几十年过去了,老人家也早已退休。一天,当老人家在逛书店时,突然发现了那本书面世了。她仔细一看,书皮上的作者只有另外一人。于是,老人家就几次找到单位及其合作者协商解决问题,但是最终也没能达成一致意见。无奈之下,老人将出版社等3被告告上了法庭。
庭审开始时,老人家的情绪有些激动,一直在慷慨陈词阐述自己的意见,但始终不能拿出有力的证据证明她的主张。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旁听席上开始有人打起瞌睡。但宋鱼水却一直没有打断老人家的陈述,她神情专注,不时轻轻点头,目光一直没有离开正在发言的当事人。
4个小时过去了,老人家的情绪逐渐缓和了下来。这时,宋鱼水抓住机会,首先向双方当事人解释著作权方面的法律规定,并指出了各自存在的过错;另外,循势利导,指导他们从法律的逻辑思维出发。老人家一言不发,仔细听着宋鱼水讲解。半晌,突然说:“宋法官,这事发生以后,你是第一个这么有耐心完整听我讲完话的人,你的话,我信。”
此刻,天已黑了。宋鱼水把老人家送出了办公楼大门,并告诉她从单位的南门可以出去。然后,宋鱼水返回了办公室。
由于那天的庭审时间过长,影响了其他工作,宋鱼水必须加班。当她拿着饭碗到食堂打饭时,她下意识地看了一眼墙上的时钟6∶30,她的心里顿时“咯噔”一下:“哎呀!下班时间过了,单位的南门早已关闭,那位老人家肯定走不出去。她又没有家人陪护,千万别有什么闪失!”
来不及多想,宋鱼水赶紧跑下楼去,追赶那位老人家。结果没有找到。回到办公室,她立刻给老人家的家里打电话,但是打了多次也没有联系上。无奈,宋鱼水又与其代理人联系,问代理人是否有其他联系方式,结果令她非常失望。直到晚上9点,宋鱼水终于与老人家取得联系,一颗悬着的心如释重负。
案子已经顺利审结,本就满意而归的老人家,得知宋鱼水对其这样细心、用心,倍加感动:“宋法官,你宽容、理解、耐心、尊重别人的职业品格让我终生难忘。人民法院有你这样全心全意为当事人着想的好法官,不仅是人民法院的骄傲,也是政法系统的骄傲!”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于是,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局面,宋鱼水认为,在认真履行审判职责的同时,还必须精心把握国家的政策,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考虑个案的处理。
1997年前,北京市大街小巷里跑的都是黄“面的”,黄“面的”成了北京的一道风景。
市政府从长远发展和首都形象考虑,决定淘汰所有的“面的”。这下子,出租汽车公司“炸锅”了:公司要跟出租车司机解除合同,收回车辆进行更新;以出租车为生计的司机很可能面临暂时性失业,那些与公司非法融资购车的司机感到自己的损失更大,不能接受。
司机要公司补偿,补偿少了还不行;公司要买新车,不愿意也没有力量对司机进行过多的补偿。双方都有些急了,一些司机情绪激动,上访、静坐、围堵交通,什么过激的行为都有。有的司机干脆选择了到法院起诉。
宋鱼水面对的是20多名司机与出租车公司在法庭上的对峙。她清楚,眼前法庭上只有20多个人,可法庭外面还有几万双眼睛在盯着呢。
案子开庭以后,她分别找双方当事人一个一个地谈。上班谈不完,下班接着谈;白天谈不拢,晚上加班谈;今天说不通,明天继续说。
她告诉出租车公司:用司机的钱买车再租给他们,政策不允许。司机一天干十几个小时,多不容易呀,公司应该考虑他们的利益。
她跟出租车司机讲:车辆更新是城市发展的需要。要顾全大局,相信法律,不要做事与愿违甚至是违法的事情。出租车司机情绪缓和了,他们开始信任这个天天苦口婆心做工作的女法官。
大多数司机与公司达成了协议。个别没有达成协议的,宋鱼水果断及时地进行裁判。观望的公司和司机看出了“道道”,都自觉地参照法院裁判确定的原则解决了纠纷。
“老百姓的案子无小案”。就是这样,宋鱼水把司法的公正和温暖,用实际行动传达给人民群众。海淀法院副院长陈琦评价说:“宋鱼水以公正的审判实践回答了‘什么是司法为民,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怎样让人民满意’。她是新时期法官的杰出代表,是人民信任的好法官,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宋鱼水办理的第一个案子?让她记忆犹新。
1998年寒冬的一个早晨,一个起早贪黑给饭馆送菜的民工走进了海淀法院。宋鱼水开庭时,那位民工穿得非常单薄,破旧的衣服已经看不出颜色,尽管审判庭里供着暖气,但他还是微微发抖。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宋鱼水,看到民工冻成这个样子,心里很难受。
“我今年给一家饭馆送了一整年的菜,他们一直没给钱。临近年根,我冒着数九寒天一趟趟去要,求了老板,又求服务员。饭馆的人烦了,他们就连推带搡把我赶了出来。”民工告诉宋鱼水。
宋鱼水听到这番话后,一股同情陡然涌上心头。然而,对弱者的同情终究不能替代法律的公正。后来,宋鱼水又了解到这家饭馆因为经营不善,已多次倒手,买了民工蔬菜的老板早就没了踪影。现在饭馆的老板对宋鱼水说:“法官,自从我租了这个店面,就没少遇到这种事,好多人天天追着我要面钱、米钱,我冤不冤?”宋鱼水告诉他:“你冤,那个民工更冤。这账虽不是你欠的,但你承租了这个店,你就应该先还上!”那个老板一听就急了:“前一拨人欠的钱算到我头上,这太不公平吧!”宋鱼水义正词严地回答:“按照法律规定,你可以向过去的承租人追偿,但你现在必须先把钱还上。”案件顺利结案后,那个民工捧着薄薄一叠钞票痛哭流涕地告诉宋鱼水:“我那重病在床的妻子和上学的孩子都在等着这点钱呢!”
小额案件与大标的额的案件相比,似乎很难引起关注,但宋鱼水认为:虽然每一个人的文化层次、生活背景不一样,但是人们本性中追求平等和正义的要求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生活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关爱、人人机会均等的社会。于是,她给自己“约法三章”:不轻视小额案件,因为涉及百姓生活;公平对待当事人,不管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是穷人还是富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当事人,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尊严和利益。
不久前,宋鱼水承办了一起著作权纠纷案。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来到海淀法院,找到宋鱼水:“在‘文革’期间,我同一位同事合作共同研究一个课题,同时将研究成果准备结集出版。后来,限于单位的各种情况,我们单位也没有将那本书出版。于是,书稿就留给了单位。”
几十年过去了,老人家也早已退休。一天,当老人家在逛书店时,突然发现了那本书面世了。她仔细一看,书皮上的作者只有另外一人。于是,老人家就几次找到单位及其合作者协商解决问题,但是最终也没能达成一致意见。无奈之下,老人将出版社等3被告告上了法庭。
庭审开始时,老人家的情绪有些激动,一直在慷慨陈词阐述自己的意见,但始终不能拿出有力的证据证明她的主张。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旁听席上开始有人打起瞌睡。但宋鱼水却一直没有打断老人家的陈述,她神情专注,不时轻轻点头,目光一直没有离开正在发言的当事人。
4个小时过去了,老人家的情绪逐渐缓和了下来。这时,宋鱼水抓住机会,首先向双方当事人解释著作权方面的法律规定,并指出了各自存在的过错;另外,循势利导,指导他们从法律的逻辑思维出发。老人家一言不发,仔细听着宋鱼水讲解。半晌,突然说:“宋法官,这事发生以后,你是第一个这么有耐心完整听我讲完话的人,你的话,我信。”
此刻,天已黑了。宋鱼水把老人家送出了办公楼大门,并告诉她从单位的南门可以出去。然后,宋鱼水返回了办公室。
由于那天的庭审时间过长,影响了其他工作,宋鱼水必须加班。当她拿着饭碗到食堂打饭时,她下意识地看了一眼墙上的时钟6∶30,她的心里顿时“咯噔”一下:“哎呀!下班时间过了,单位的南门早已关闭,那位老人家肯定走不出去。她又没有家人陪护,千万别有什么闪失!”
来不及多想,宋鱼水赶紧跑下楼去,追赶那位老人家。结果没有找到。回到办公室,她立刻给老人家的家里打电话,但是打了多次也没有联系上。无奈,宋鱼水又与其代理人联系,问代理人是否有其他联系方式,结果令她非常失望。直到晚上9点,宋鱼水终于与老人家取得联系,一颗悬着的心如释重负。
案子已经顺利审结,本就满意而归的老人家,得知宋鱼水对其这样细心、用心,倍加感动:“宋法官,你宽容、理解、耐心、尊重别人的职业品格让我终生难忘。人民法院有你这样全心全意为当事人着想的好法官,不仅是人民法院的骄傲,也是政法系统的骄傲!”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于是,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局面,宋鱼水认为,在认真履行审判职责的同时,还必须精心把握国家的政策,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考虑个案的处理。
1997年前,北京市大街小巷里跑的都是黄“面的”,黄“面的”成了北京的一道风景。
市政府从长远发展和首都形象考虑,决定淘汰所有的“面的”。这下子,出租汽车公司“炸锅”了:公司要跟出租车司机解除合同,收回车辆进行更新;以出租车为生计的司机很可能面临暂时性失业,那些与公司非法融资购车的司机感到自己的损失更大,不能接受。
司机要公司补偿,补偿少了还不行;公司要买新车,不愿意也没有力量对司机进行过多的补偿。双方都有些急了,一些司机情绪激动,上访、静坐、围堵交通,什么过激的行为都有。有的司机干脆选择了到法院起诉。
宋鱼水面对的是20多名司机与出租车公司在法庭上的对峙。她清楚,眼前法庭上只有20多个人,可法庭外面还有几万双眼睛在盯着呢。
案子开庭以后,她分别找双方当事人一个一个地谈。上班谈不完,下班接着谈;白天谈不拢,晚上加班谈;今天说不通,明天继续说。
她告诉出租车公司:用司机的钱买车再租给他们,政策不允许。司机一天干十几个小时,多不容易呀,公司应该考虑他们的利益。
她跟出租车司机讲:车辆更新是城市发展的需要。要顾全大局,相信法律,不要做事与愿违甚至是违法的事情。出租车司机情绪缓和了,他们开始信任这个天天苦口婆心做工作的女法官。
大多数司机与公司达成了协议。个别没有达成协议的,宋鱼水果断及时地进行裁判。观望的公司和司机看出了“道道”,都自觉地参照法院裁判确定的原则解决了纠纷。
“老百姓的案子无小案”。就是这样,宋鱼水把司法的公正和温暖,用实际行动传达给人民群众。海淀法院副院长陈琦评价说:“宋鱼水以公正的审判实践回答了‘什么是司法为民,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怎样让人民满意’。她是新时期法官的杰出代表,是人民信任的好法官,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