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公正”捧给人民——记全国模范法官宋鱼水
2005-01-13 16:24:11 | 来源:工人日报 | 作者:张敏
  法庭是“庄严”、“神圣”的殿堂。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全国模范法官宋鱼水“吃透”了这4个字,用双手把“公正”捧给人民。

  38岁的宋鱼水是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法律硕士。独立办案11年来,她审理各类民商事案件1200余件,其中300余件属于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

  “作为法官,我非常在意当事人的喜怒哀乐,在意他们对审判工作的评价。我常常反思,从当事人第一次见面,到拿着判决书离开法院,他们是否感觉到了公正?”宋鱼水说。

  “为人善良,这是法官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有了这个品质,对公正就有更深刻的理解。”

  “你有关系,或能塞钱,就赢了官司。可是,那些没有关系,没有钱的人怎么办?我的心牵挂着这个阶层……”

  宋鱼水说这番话时,情不自禁地把右手放在胸前,扬着头,红了眼圈。

  正是因为这一点,宋鱼水从来不办人情案。给她塞钱,更甭想!

  “她?指望不上!人太老实。”找宋鱼水打官司的熟人都这么说。

  法官办案免不了遇到各种人情、关系,宋鱼水也一样。但是,她从来不办人情案。“乡里的企业有个案子在你们庭,咱占理不多,你给关照一下。”从山东来的老乡找到宋鱼水时底气十足。

  案子判了,乡里的企业却是输家。公正,才是最重要的。宋鱼水说:“如果熟人靠关系就打赢了官司,他只会感谢‘关系’,却不懂得应该怎样依法办事。”一个普通的经济纠纷案,直到今天还让宋鱼水记忆犹新。

  原告是一个起早贪黑给小饭馆送菜的民工。他给一家饭馆送了一年的菜,一直没拿到钱。临近年根儿,他拿着付款协议冒着严寒一趟趟去索要,被饭馆的人连推带搡地赶了出来。

  “那是一个寒冬的早晨,民工穿得很单薄,破旧的衣裳已经看不出颜色。尽管屋里很暖和,他还是微微发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宋鱼水感同身受。

  案情调查发现,被告的饭馆因为经营不善多次倒手,拿走民工蔬菜的老板早就没了踪影。

  “你先替前任老板把民工的钱还上。”宋鱼水的话几乎没商量。

  现任老板急了:“前一拨人欠的钱算到我头上,我冤不冤呀!”

  “你不冤。按照法律规定,你可以向过去的承租人追偿。但是,你现在必须先把钱还上。”

  案件顺利结案后,那个民工捧着薄薄一沓钞票痛哭流涕。他告诉宋鱼水:“我重病的妻子和上学的孩子都在等着这点儿钱。”

  “自古民不与官争,但宋法官给我们主持了公道。”

  一位外地大学教师这样夸赞宋鱼水。

  原来,几位教师牵头将61.73万元集资款借给一家驻京办事处,但时隔多年未能拿回集资款。由于学校集资建房,教师们无奈之下只好向法院提起诉讼。

  被告代理人提出了管辖权异议,相当自信地表示“这个官司是政府赢”。

  宋鱼水和代理人反复交涉。两天后,代理人承诺本金与约定利息一次偿还。

  宋鱼水经常承办一些标的不大、当事人却急需解决的案件。往工地上运送砂石砖瓦,遭遇工头拖欠运费;给餐馆供送鸡鱼肉菜,合同有疏漏或餐馆易主导致老板赖账……每当遇到这类案件,她都是快速办理,尽量使纠纷彻底了结,让这些做“小本生意”的当事人尽快能拿到钱。

  “为人善良,这是法官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有了这个品质,对公正就有更深刻的理解。”宋鱼水给自己“约法三章”———不轻视小额案件,因为小额案件往往涉及百姓生活;公平对待当事人,不管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是穷人还是富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当事人,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尊严和利益。

  “对每一个民事案件,都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调解,不能简单地一个‘判’字就了结。”

  许多同事都说,宋鱼水办案“出彩儿”的地方,在于她对民事案件总用最大的力气去调解。

  “对每一个民事案件,都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调解,不能简单地一个‘判’字就了结。”宋鱼水说。

  1997年,北京市政府从长远发展和首都形象考虑,决定淘汰全部“面的”。这一下,出租汽车公司“炸锅”了。公司要跟出租车司机解除合同,收回车辆进行更新。以出租车为生计的司机很可能面临暂时性失业。

  司机要求公司给予更多的补偿,要买新车的公司当然不愿意。最终,一些司机选择了到法院起诉。

  案子开庭以后,宋鱼水追着双方当事人一个一个地谈。上班谈不完,下班接着谈;白天谈不拢,晚上加班谈;今天说不通,明天继续说。

  宋鱼水告诉出租车公司,用司机的钱买车再租给他们,政策不允许。司机一天干十几个小时,多不容易呀,公司应该考虑他们的利益。

  宋鱼水跟出租车司机讲,车辆更新是城市发展的需要,要顾全大局,相信法律,不要做事与愿违甚至是违法的事情。

  出租车司机情绪缓和了,开始信任这个天天苦口婆心做工作的女法官,大多与公司达成了协议。个别没有达成协议的,宋鱼水果断及时地进行裁判。

  立法专家说,调解符合国情是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审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调解是一门艺术,调解的技巧和学问甚至比判决更难掌握。

  桂香村是个老字号。因为历史的原因,北京有两家工厂都叫桂香村。一家生产的糕点被报纸曝了光,另一家也受了牵连。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创起来不容易,哪能眼看着眨眼间毁掉,受了牵连的桂香村把被曝光的桂香村告上法庭。

  审理中,心细如发的宋鱼水了解到:1962年前,两个桂香村还是一家企业。现在,当被告的这个桂香村正在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

  案子要判起来并不难,可是国有企业的处境难啊!

  “被告,对刚才的陈述有异议吗?原告,你看这样行吗?”法庭上,宋鱼水严格执行法律程序。“双方还有要陈述的吗?没有,现在休庭。”

  话音一落,宋鱼水走下审判台。她拉过当原告的桂香村当事人:“国有企业改革有很多难处,下岗职工生活苦啊……”

  转过身来,宋鱼水又拉着当被告的桂香村当事人小声说:“案子判下来对你们的经营有什么好呢?都是一家人,何必闹得不欢而散。”

  “没那么容易!”双方都不肯调解。

  “再想想。”宋鱼水并没“罢手”,终于解开了双方当事人的“心结”,两个桂香村坐在一起达成了谅解,以调解的方式在报纸上公告了各自的身份和各自的商标。局部利益与共同利益的良好平衡,使得这一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在宋鱼水看来,法官追求的不是简单完成程序,而是沉下心来为百姓解决问题。在她审理的1200余起案件中,调解率高达70%,大大降低了老百姓的司法成本。宋鱼水对案件调解得多,结案率也不少。担任审判员,她在庭里结案最多;当副庭长时,她负责的全庭积压半年以上疑难复杂案件,在较短的时间内一一审结。

  每一起案件的调解,几乎都倾注着宋鱼水的感情,却从来没有过感情用事。

  10多年来,宋鱼水办理的案件没有一件裁判不公,没有一件被投诉或者举报。她没有收过当事人一件礼品,没有办过一件人情案,也没有一次利用庭长职务向审判人员施加过任何不公正的影响。

  “调解,绝不是丧失法律原则,当判必判。但是,要让输官司的人心服。”

  当事人上法庭,就是冲着赢官司去的,输方难免不服气。宋鱼水让输方服气的利器,就是适用法律的准确度。

  每当宣读完判决书后,她都用诚恳的眼睛望着判输的当事人,逐条“释明”相关法律规定,往往一讲就是几个小时,直到得到当事人的理解。

  某大学博士生刘某在写作论文时“走捷径”,找到一家企业网站,大段大段直接抄袭,总字数达到5万多字。宋鱼水与合议庭成员连续熬了好几个晚上,将需要比对的内容一一查清,判定刘某侵权。

  “我没抄多少,现在谁写书不是抄,您能不能调解一下?”刘某带着哭腔。

  “不行!这案子的要害就是侵权,原告不会同意你把抄袭的事抹过去,调解也不能不分是非。”宋鱼水不留活口儿。

  “我们这圈子其实特别小,我明年就要毕业,要是大家知道这事,做论文、找工作都黄了。宋法官,您就帮帮我吧。”

  “我也知道这可能会影响你的前途,可是纵容了这种行为,不仅害了你自己,更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几个小时的谈话,宋鱼水把法律条文变成了通俗易懂的道理。

  去年元旦,宋鱼水意外地接到了已毕业上班的刘某寄来的贺卡:“我曾经恨过您,请原谅我的年少轻狂,是您启发了我怎样做人。衷心祝愿您和您的家人节日快乐!”

  “调解,绝不是丧失法律原则,当判必判。但是,要让输官司的人心服。”宋鱼水说。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