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法官的神圣使命
——宋鱼水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之一
2005-01-13 08:40:54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张召国
庭审中的宋鱼水。曹颖逊 摄
  宋鱼水,38岁,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中国法官十杰”、“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一个努力追求“胜败皆服”的法官。

  她在一架公正的天平上,始终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忠于法律,公正办案。11年来,宋鱼水共审理各类民商事案件1200余件,其中300余件属于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调解率达70%。经她审理的案件没有一件裁判不公,没有一件被投诉或者被举报。

  法官判案难,判经济纠纷案、知识产权案更难,而让当事人“胜败皆服”则是难上加难。

  一家电子租赁公司已经是第三次走进法院大门了。头两场官司都是由宋鱼水主审的,一场赢了,一场输了。这回是第三次打官司,巧的是,又是宋鱼水接手。

  这回,电子租赁公司的代理人跟宋鱼水也算是老熟人了。他说,公司花了30万美元,购买了一套显示器生产设备出租给一家电视机厂,可电视机厂老拖着不给钱。租赁公司这回也不讲情面了:不给吧,咱们法庭上见。

  租赁公司的要求似乎很合理:租金、逾期利息还有罚息一样不少,担保公司还得承担连带责任。

  当时,这类融资租赁的案子很少,法律的规定也很原则。宋鱼水拿着案件的有关材料,到处请教:院里的资深法官、过去的同学、法律系的老师,还有图书馆。狠下了一番苦工夫之后,宋鱼水心里有底了,她判决电视机厂偿付租金、逾期利息。

  租赁公司要求罚息和担保公司承担连带责任的请求被驳回了。

  代理人找到宋鱼水。宋鱼水一条一条地跟他分析,一讲就是两个多小时,听得代理人心服口服。

  两天后,代理人扛着锦旗来到法院,指名说是给女法官宋鱼水的。锦旗上写着:“辨法析理,胜败皆服”。

  代理人服的是判决结果的公平,是审理过程的公正。

  “作为法官,我非常在意当事人的喜怒哀乐,在意他们对审判工作的评价。我常常反思,当事人从见到我第一面,直到拿着判决书离开法院时,他们是否感觉到了公正?这个问题常常让我辗转反侧。”宋鱼水说。

  1989年,23岁的宋鱼水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4年本科学习,分配到了海淀法院经济庭。身为农民的女儿,宋鱼水从小就从生产队的分柴、分粮中感受到公平、合理是老百姓最朴实的需要。那时她就想,要是有个包拯式的人来给老百姓排解纷争就好了。也许就是那种成长的经历,奠定了宋鱼水公正执法的坚实基石。5年过去了,宋鱼水在经济庭里办的案件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高,成为了令人叹服的办案能手。

  天平,是人民法院院徽上的主要标志,其意不言自明:法官审理案件,应像天平一样保持公平、公正。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一碗水要端平。宋鱼水知道这架天平的含义,知道头顶上国徽的分量。当人们将最后希望的目光投向法院的大门时,他们所渴求的就是这一碗水要端平,无论自己最后是赢了,还是输了。

  宋鱼水说:“法官的职责就在于确定一个法律标准。要让当事人明白参照这个标准,哪一方是正确的,哪一方是错误的。法律标准是原则,是底线,谁也没有权力去超越这个标准。”可是,法官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每一个法官在办案中免不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情、关系。于是人情案、关系案一度困扰了法院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院和法官的形象。宋鱼水也遇到过人情,但她不办人情案。

  一个冬天,宋鱼水的老家山东突然来了个亲戚。看到村里的亲戚,宋鱼水打心里高兴。她是个重感情的人,小的时候家里不富裕,上学的钱都是亲戚们帮着凑的。老家的人这回找到北京来了,她这个“北京人”说什么也得好好款待款待吧。

  “妹妹,别给我弄什么吃的,我也不想上故宫、长城。这回来,就一个事情,乡里的企业有一个案子在你们经济庭。你看能不能照顾照顾。”

  原来,乡里的企业委托位于海淀区的一家广告公司在电视台播广告,电视台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播,播出的次数也打了好些折扣。乡里的企业觉得吃亏了,企业领导拐弯抹角地打听到老家有人在海淀法院,还是个副庭长,就找到宋鱼水的亲戚跑一趟北京。

  “妹妹,你不能不帮这个忙吧?是电视台做的亏心事,占理的是咱们。你关照关照,我回去也好做人。”亲戚说得有板有眼。

  宋鱼水犯难了:老家的亲戚难得来一趟北京,老家的人难得求一次自己。可是,自己是法官,是不能被亲情左右的人民法官啊。这时候,她真恨不得自己是律师,这样,她会毫不犹豫地接过案子,就是不要一分钱也要为家乡人把官司打到底。但她不能,不能啊!她是法官宋鱼水,不是律师宋鱼水。

  老家的亲戚从宋鱼水的沉默中知道她的苦衷,也理解她的为人,轻轻地叹了口气,走了。

  案子判下来了,乡里的企业输了官司。输在当初很多说好了的要求没有落在纸上,好多约定都是口头的。没有证据的官司注定是要输的。

  宋鱼水的同事说,宋法官办案最出彩儿的时候,不是判决,是调解。她总是有这个本事,让一起双方本来是怒目而视、火药味十足的案件慢慢平息下来,最后原告、被告心平气和地达成一个都能接受的调解方案。

  宋鱼水善于调解。她在调解案件时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总是能深深地打动当事人,就像一缕春风拂面而来,一股清泉流淌在心间。

  桂香村是个老字号。因为历史的原因,北京有两家工厂都叫桂香村。一家生产的糕点被报纸曝了光,另一家也受了牵连。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创起来不容易,哪能眼看着眨眼间就毁掉?这个桂香村终于告了那个桂香村。

  审理中,心细如发的宋鱼水了解到:1962年前,两个桂香村还是一家企业。现在,当被告的这个桂香村正在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

  宋鱼水找当原告的桂香村,讲两个桂香村的历史渊源,讲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处,讲下岗职工生活的艰辛。她又找当被告的桂香村:“案子判下来对你们有什么好呢?都是一家人,何必闹得不欢而散。”

  宋鱼水讲起理来轻声细语,娓娓动听,话里话外透着亲切。

  宋鱼水说起法律来条理清晰,柔里带刚,言语中流露出威严。

  两个桂香村终于坐在一起达成了谅解。他们以调解的方式在报纸上公告了各自的身份和各自的商标,局部利益与共同利益的良好平衡使得这一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像以调解这种方式结案的事例,自从宋鱼水到知识产权庭以后,举不胜举。据统计,她所在的知识产权庭共审结了420多起案件,其中近百起成功调解结案。对调解结果,双方当事人都感到满意。立法专家说,调解符合国情,是中国特色的司法审判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理人说,调解是一门艺术,调解的技巧和学问甚至比判决更难掌握。宋鱼水就是一个又一个平衡的支撑点,是一件又一件调解案件的撮合者。

  十几年来,宋鱼水立足本职工作,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公正司法,充分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有位当事人告诉记者:“找宋鱼水办案,让我能够从严肃的法律条文中感受到脉脉温情,她不愧是一个服务于民、对党的事业有着强烈使命感的青年法官。”

  宋鱼水简历

  宋鱼水,女,38岁,中共党员,法律专业硕士。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进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经济庭工作,先后任书记员、审判员、副庭长,现任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

  宋鱼水独立办案11年来,公正高效地审理了各类民商事案件1200余件,其中300余件属于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被当事人誉为“辨法析理,胜败皆服”的好法官。

  宋鱼水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商事审判规律,创造了一套适合国情最大限度化解纠纷的办案方法,发表了十多篇对审判实践有积极意义的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成为审判前沿的优秀带头人。她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良好职业道德和司法水平,受到同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为此,她先后荣立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分别被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国妇联授予“十大杰出青年法官”、“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和“十行百佳”妇女、“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近几年,她又被最高人民法院和北京市政法委分别授予“全国模范法官”、“中国法官十杰”和“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标兵”荣誉称号,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