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官宋鱼水:胜败皆服
2004-12-14 11:45:10 | 来源:新民晚报 | 作者:吴兢
12年法官生涯,1200余件形形色色的官司。宋鱼水,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女法官,无悔地实践着她的追求——
“胜败皆服”是一面锦旗,作为一名败诉方律师给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宋鱼水的礼物,静静地存放在海淀区法院的荣誉室里。锦旗上全文8个字:“辨法析理,胜败皆服”。
12年法官生涯,宋鱼水审案1200余件,其中300余件属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调解率达70%以上。
“尽管一项判决很难让所有当事人都满意,但胜败皆服,理应是法官的不懈追求。法官要依法确立是非,更要寻找一个双方更能接受的答案,最大限度地保护合法权益,最大可能地消化双方矛盾。”记者眼前的宋鱼水,清澈的眼眸中写着善良和智慧。
“你是头一个完完整整听完我讲话的人”
宋鱼水说:“我懂得倾听!”
因为她的倾听,一次开庭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一位老作家与人合作写了一本书。出版社认为部分内容被另行公开发表,影响了书的销路,迟迟未给足稿费。几次协商未果,老作家将出版社告到了法院。
庭审过程中,老作家慷慨陈词,却一直不能准确把握法律上争议的焦点,反复十来遍论述同一个问题。旁听席上,竟有人打起了瞌睡。
宋鱼水没有打断老作家的陈述。她神情专注,不时轻轻点头,目光一直没有离开正在发言的老作家……老作家的情绪终于缓和下来。等双方都发完言,宋鱼水才开始说明相关法律规定,并指出双方都存在过错。半晌,老作家突然出人意料地说,“宋法官,这事出来以后,你是头一个完完整整听完我讲话的人,你的话,我信!这事我也确实做得有问题,我同意被告提出的方案。”双方当场达成了调解协议。
“我曾经恨过您……”
2003年元旦,宋鱼水意外地接到了一封贺卡:“我曾经恨过您,请原谅我的年少轻狂。我感谢您,是您启发了我怎样做人……”
这是曾当过被告的某大学博士生小王写来的。此前,他在写作论文时“走捷径”,从一家研究机构发表的文章中大段抄袭了5万多字,结果被告上法庭。国家培养一个博士生不容易,宋鱼水建议双方调解结案。但小王坚持“纯属巧合,没有抄袭”,即使在原告举出“连错别字都一模一样”的证据时,他仍一概否认,拒绝调解。
第二次开庭结束后,宋鱼水正要离开法庭,小王突然表示愿意接受调解,但只答应赔钱,不承认抄袭,也拒绝公开道歉。
“不行!”宋鱼水坚决地说:“原告不会同意你把抄袭的事抹过去,调解也不能不分是非。”
此案合议时,宋鱼水表示,如果纵容了小王,不仅害了他一辈子,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此后,合议庭公开宣判小王构成对原告著作权的侵犯,责令他在专业报纸上发表了赔礼道歉的声明。
几个月后,宋鱼水收到了那张深情的贺卡。
“在你这儿赢得堂堂正正,输得明明白白”
海淀区法院副院长陈琦讲了一个“一胜一败一平”的故事。
“一家电子租赁公司,经小宋打过两场官司,一胜一败。他们第三次打官司时,又是小宋承办。结果法院只支持了他一部分诉讼请求,另一部分被驳回,租赁公司有些难以接受。代理人拿着有关法条找到小宋询问,她一条一条地解释,一讲就是两个多小时,说得这位代理人心服口服:‘在你这儿打官司不是一次两次了,还真是赢得堂堂正正,输得明明白白。’”
法官不仅要公正审判,也要把道理讲清楚。无论是宋鱼水的同事,还是律师,对她制作的判决书都十分认可。在她的法律文书里,苦涩的法律条文往往被解释成通俗易懂的生活规则。实践证明,这样做确实减少了当事人的上诉。
宋鱼水告诉记者:“判决书是给当事人的,应当尽量让他们能看明白。”人民日报
“胜败皆服”是一面锦旗,作为一名败诉方律师给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宋鱼水的礼物,静静地存放在海淀区法院的荣誉室里。锦旗上全文8个字:“辨法析理,胜败皆服”。
12年法官生涯,宋鱼水审案1200余件,其中300余件属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调解率达70%以上。
“尽管一项判决很难让所有当事人都满意,但胜败皆服,理应是法官的不懈追求。法官要依法确立是非,更要寻找一个双方更能接受的答案,最大限度地保护合法权益,最大可能地消化双方矛盾。”记者眼前的宋鱼水,清澈的眼眸中写着善良和智慧。
“你是头一个完完整整听完我讲话的人”
宋鱼水说:“我懂得倾听!”
因为她的倾听,一次开庭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一位老作家与人合作写了一本书。出版社认为部分内容被另行公开发表,影响了书的销路,迟迟未给足稿费。几次协商未果,老作家将出版社告到了法院。
庭审过程中,老作家慷慨陈词,却一直不能准确把握法律上争议的焦点,反复十来遍论述同一个问题。旁听席上,竟有人打起了瞌睡。
宋鱼水没有打断老作家的陈述。她神情专注,不时轻轻点头,目光一直没有离开正在发言的老作家……老作家的情绪终于缓和下来。等双方都发完言,宋鱼水才开始说明相关法律规定,并指出双方都存在过错。半晌,老作家突然出人意料地说,“宋法官,这事出来以后,你是头一个完完整整听完我讲话的人,你的话,我信!这事我也确实做得有问题,我同意被告提出的方案。”双方当场达成了调解协议。
“我曾经恨过您……”
2003年元旦,宋鱼水意外地接到了一封贺卡:“我曾经恨过您,请原谅我的年少轻狂。我感谢您,是您启发了我怎样做人……”
这是曾当过被告的某大学博士生小王写来的。此前,他在写作论文时“走捷径”,从一家研究机构发表的文章中大段抄袭了5万多字,结果被告上法庭。国家培养一个博士生不容易,宋鱼水建议双方调解结案。但小王坚持“纯属巧合,没有抄袭”,即使在原告举出“连错别字都一模一样”的证据时,他仍一概否认,拒绝调解。
第二次开庭结束后,宋鱼水正要离开法庭,小王突然表示愿意接受调解,但只答应赔钱,不承认抄袭,也拒绝公开道歉。
“不行!”宋鱼水坚决地说:“原告不会同意你把抄袭的事抹过去,调解也不能不分是非。”
此案合议时,宋鱼水表示,如果纵容了小王,不仅害了他一辈子,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此后,合议庭公开宣判小王构成对原告著作权的侵犯,责令他在专业报纸上发表了赔礼道歉的声明。
几个月后,宋鱼水收到了那张深情的贺卡。
“在你这儿赢得堂堂正正,输得明明白白”
海淀区法院副院长陈琦讲了一个“一胜一败一平”的故事。
“一家电子租赁公司,经小宋打过两场官司,一胜一败。他们第三次打官司时,又是小宋承办。结果法院只支持了他一部分诉讼请求,另一部分被驳回,租赁公司有些难以接受。代理人拿着有关法条找到小宋询问,她一条一条地解释,一讲就是两个多小时,说得这位代理人心服口服:‘在你这儿打官司不是一次两次了,还真是赢得堂堂正正,输得明明白白。’”
法官不仅要公正审判,也要把道理讲清楚。无论是宋鱼水的同事,还是律师,对她制作的判决书都十分认可。在她的法律文书里,苦涩的法律条文往往被解释成通俗易懂的生活规则。实践证明,这样做确实减少了当事人的上诉。
宋鱼水告诉记者:“判决书是给当事人的,应当尽量让他们能看明白。”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