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的“小气”与“大方”
2004-06-24 14:44:18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陈鲁民
  豫剧大师常香玉是个很“小气”的人,有时“小气”得很不近“情理”,恨不得一分钱掰两半花,但那是对自己、对家人。

  她住了17年的房子,刷的是白灰墙,铺的是水泥地,用的是单位几十年前发的旧家具。她一辈子很少穿新衣服,衣服总是补了又补,枕头还是用旧衣服裹的。在她病重时,女儿曾说:走时给你穿一件新秋裤吧?她说,旧秋裤洗洗,干净就中,不准乱花钱。就这样,她去世时仍穿的是一套旧衣服。她日常生活习惯更是“抠门”,不许孩子在外面馆子里吃饭乱花钱,连买菜都要求保姆:“下午买,因为便宜。”小女儿出国了,每当她打来越洋电话,常老总是简单地说几句就要挂电话。小女儿不理解:“妈,您就这么不愿意和我讲话?”常老说:“把钱花在电话费上不值,还不如把钱省下来,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常香玉又是个很慷慨大方的人,慷慨大方得让人感动落泪,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那是对国家、对人民。

  解放初,为了替国家分忧,她在文艺界第一个带头要求降低自己的工资;抗美援朝时,她为给志愿军捐献飞机,卖掉了汽车、首饰,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并带领剧社在半年时间里义演180多场;“文化大革命”后,她把补发的1万多元工资全部交了党费;1995年,她携带弟子义演,票房收入全部捐献给下岗职工; 2003年,她又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1万元,捐献给非典防治工作;2004年,她在遗嘱中要求把积攒的最后几万元也全部捐献给家乡巩义。至于她平生资助过多少遇到困难的父老乡亲,更是无法计数。

  对自己、对家人,抠了再抠,省了又省;对国家、对人民,慷慨解囊,捐献一切,这就是我们的豫剧大师,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常老视奉献社会为人生乐事,她的儿女回忆说,我们只记得妈妈每次捐钱的时候都特别开心。事后,她总是像孩子一样幸福地对我们说:“你们知道吗,一个人在做完好事之后,心里会特别踏实,不发慌,晚上睡觉特别香!”这就是大师的境界,大师的胸怀。

  自奉甚俭,却慷慨报国:甘于清贫,却无私助人,可以说是许多优秀共产党人的共同品质。方志敏烈士,身为红军高级将领,经手数百万元的款项,被捕时兜里却只有几个铜板;周恩来总理,一生为国,鞠躬尽瘁,却生活朴素,甚至穿着打了多块补钉的睡衣;孔繁森,用自己的工资无私救助藏族孤儿和敬老院的阿爸阿妈,甚至还曾到医院卖血以弥补不足,牺牲时身上只有8元6角钱。常香玉也是这支队伍中的杰出一员,高风亮节的品格与他们同样熠熠生辉。

  反之,也有些人,平时为自己为家人花钱像流水,花天酒地,一掷千金;对国家、对人民却极其吝啬,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不论是国家有事还是他人遇难,想从他那里得到一分钱的捐赠与资助,都比登天还难。或许,他们的物质生活确实比常老要“潇洒”滋润,但其精神境界却与常老有天壤之别;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是泾渭分明。提到那些人,人们会不屑一顾;提到常老,则会肃然起敬,高山仰止,发自肺腑地衷心赞叹:“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原载:《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崔真平
网友评论:
0条评论